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动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集体知识和共同观念,影响着行为体间的信任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制度与文化的集体认同与建构的过程,因此文化的认同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认同划分为归属性文化认同、回应性文化认同和功能性文化认同,主张:首先积极挖掘、整理、传播中国——东盟各国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加强归属性文化认同;其次发展本区域组织与外部的相对性,发展回应性文化认同;最后,为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功能而达成的在制度和文化上的认同以建构功能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深入推进以及采取何种模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成为当前学术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过去的理论大多是从经济和政治入手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随着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文化、观念、认同等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和文化的集体认同和建构过程,因此文化认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着文化认同的加深;而文化认同的加深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巩固和向纵深发展,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除障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心理文化基础。为此,本文试图以建构主义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动因。
  一、文化、文化认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文化与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外延宽广、内涵丰富的多元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409 那么在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目前,在国际关系中研究文化的理论主要包括软实力理论、建构主义文化理论和文明冲突论三种。其中,建构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概念对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占有重要的地位。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观念、文化、认同能促进行为体间的信任与合作。建构主义的代表亚历山大·温特(2000)认为,“行为体不再是现实主义所描述的只追求利益、权力和安全的政治实体,而是具有文化身份的政治实体,行为体的行为方式和结构关系都是由其身份认同来决定的。”[2]28 建构主义一改过去主流理论偏重物质的现状,而重视观念文化和规范的建构性作用,强调文化的力量、人的能动性和社会关系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在互动中共同建构的相互认同的制度和规范,是一种集体观念,它包括集体认同、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等概念。”[3]21
  认同在心理学上意味着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即一个人将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的特征归属于自己。认同作为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文化与心理层面的东西,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具有可塑性,即它借助外来因素来完成自身的建构”。[4]亚历山大·温特(2000)认为,“独特的身份特性是每一个行为体所具有的特征,认同就是行为体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肯定的一种角色认定,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产生的,是行为体相互建构的结果。”[2]33文化首先被行为体用来界定自己以区别于他人的身份特征,即形成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别,随后通过实践互动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即文化,然后再根据文化开始组建结构。观念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行为体间彼此共同认定的文化成分越多就越能组建稳定的结构。也就是说,具有相同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行为体间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达成合作的共识。
  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文化产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讲的文化认同是指建立在区域行为体共同特性的基础上以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共有特征,以及行为体由此产生的对区域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5]8。亚历山大·温特认为:“没有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文化共同体,国际体系不会形成”[2]6。为了便于深入理解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分析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我们需要对文化认同进行分类。首先,依据文化认同的主体差异可以分为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根据贾庆军(2005)的定义,“个人认同主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集体认同主要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个人认同有家庭、国家、民族、宗教和地域等多种形式,并且它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自主地游移于这些认同之间;集体认同具有两层含义:对内,集体认同属于该共同体的一种成员资格,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纽带,成员通过这种纽带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对外,集体认同证明了与我们不同的‘他者’的存在,并且与‘他者’设立了明确的边界,从而被外界认可为一个统一的整体。”[6]15第二,根据文化认同(这里主要指集体认同)形成来源的差异可分为“归属性”文化认同、“回应性”文化认同和“功能性”文化认同。“归属性”文化认同是指区域内各国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长期交往而形成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回应性”文化认同是指区域内外各国在互动中更加清晰地界定自我和他者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功能性”文化认同是指区域内各国为应对突发事件和实现国家安全等功能性原因而达成的共识或形成的国际机制等。
  (二)文化认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本文借鉴第二种分类方法,将文化认同分为“归属性”、“回应性”和“功能性”三种,下面我们分别以这三种文化认同为视角,探讨它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归属性”文化认同是指一定区域内各国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经过长期交往而形成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因此又叫“原生性”文化认同。“归属性”文化认同能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各国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态度,从而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归属性”文化认同是国家区域属性和身份的标志。正如Jepperson Ronald L(1996)所说:“行为体直到他们意识到他们代表谁——即他们是谁——才能确定他们的利益”[7]。其次,“归属性”文化认同促进区域内各国产生亲合力。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一旦人们将自己视作特定团体的一部分,他们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态度就会与对该团体外行为体的态度有所不同”[8];最后,“归属性”文化认同使区域内国家形成一种身份归属感,从而视自己成为区域整体的一部分,产生区域责任感,这对维护区域整体、区域规范、区域利益和区域价值观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归属性”文化认同越强,区域内各国的内聚性越高,他们就越容易达成“建设区域共同体”的意愿。总之,归属性文化认同黏合了区域内同质、同源文化的国家,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推荐访问:东盟 动因 区域经济 中国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