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


  摘要:在传统翻译研究中,原则以孤立的概念存在,缺乏可印证性、可操作性的逻辑学理。本文提出应用翻译理论原则范畴化的建构,并从对外宣传翻译研究入手,就目的-需求原则、价值原则、策略原则、辅助性准则与可操作性规则的推衍机制及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了论述,以期拓展应用翻译系统理论研究。
  关键词:翻译原则; 理论范畴; 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7-0044-03
  
  1.引言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理论范畴,范畴在学科中又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和实用性。范畴是对事物联系和发展统一的客观环节的表述,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每一个范畴都代表了前后相继的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肖前等,1981:203)。将一个个范畴按其前后相继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的结构体系就成为系统,“只有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才具有联系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彭涟漪,2000:19)。从学科建设出发探讨应用翻译理论就必须建构理论范畴及相应的概念体系,要求其理论表述具有严谨性、科学性与连续性。目前,我国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张佩基,2001;张健,2001;丁衡祁,2002),针对对外宣传翻译如何提高译文质量进行了讨论,也提出一些理论认识,但这些研究缺乏系统理论的可证性。如外宣翻译要作译前处理,那么,其文字有何信息特征和信息价值,其操作又有何普遍规律性或原则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值得从系统理论上进行论证。本文拟从对外宣传翻译理论研究入手,探讨应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问题,以期深化和拓展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对外宣传翻译的性质与特点
  
  2.1 侧重性目的-需求特征
  不同类型的文本烙有不同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特征,而带有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的文本对翻译活动必然产生一定影响。对外宣传翻译是一种目的-需求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因而翻译理论研究既要考虑不同类型的文本特征,也要考虑其特定的目的-需求性特征,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外宣传翻译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或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或公司与乡镇企业的对外宣传及产品介绍等等,其共性特征则表现在侧重于传递以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度,而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2.2 对外宣传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
  讨论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建构首先得考察中文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其显著特征有三:a)语言文化特征色彩浓厚,行文烙有中国传统民族的习惯特征,如讲究工整对仗,结构整齐划一,重渲染情感气氛,多修饰语等;b)许多宣传文本文字冗长繁复、文化信息超载;有的语言过于渲染,甚至夸张等;c)有些宣传文本带有公文程式性套语和空洞口号式的特征,有的则追求词藻华丽,甚至滥用“壮辞美辞”等卖弄文采的倾向(周领顺,2003)。如“……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虎豹集团,信守孜孜、永不言退的发展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凭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独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尽握无限商机于掌间,渐显王者之气于天地。虎豹人以其特有的灵气,极目一流,精益求精,集世界顶尖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之大成。裁天上彩虹,绣人间缤纷,开设计之先河,臻质量之高峰,领导服装潮流,尽显领袖风采。……"(浙江虎豹集团宣传资料)国内读者对此大都已经习以为常,但在译成外文时若照原文措辞和句式翻译则难以为国外读者接受,影响接受效度(Pinkham,2000)。这些过度渲染的“壮辞美辞”如何操作处理应在系统理论中得到普遍理论表征。
  
  3.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的理论特征
  
  3.1 翻译理论原则范畴化的社会学基础
  翻译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遵循人类活动的行为模式:行为→动机→目的→需求,即翻译行为背后必有其特定动机,而动机背后必有其特定目的,目的背后又必有其特定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动态的、发展的。从翻译活动看,需求层次不仅体现在(通过译者实现的)行为主体需求和受众主体需求两个方面(前者需求实现以后者需求实现为前提),还体现在主体需求具有层次性。从这一行为模式链看,后三个节点属于心理范畴,它们不体现为行为过程,只以结果或效应展现自身,其间还缺省了实现目的和满足需求的策略。故翻译学原则理论范畴的内在逻辑推衍要求研究者在明确宏观层次的目的-需求理论特征以及价值原则特征的前提下建立起相应的策略原则、辅助性准则、可操作性规则,即原则理论的范畴化,各范畴之间具有互为补充、相互关联、互为印证的统一性。
  3.2 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中的目的-需求论特征
  传统翻译研究未能将目的-需求论原则明确纳入理论体系,未能明确“信/忠实”的原则性质,如“信/忠实”是目的-需求论原则或是价值论原则?二者之间具有何种制约关系,具有何种理论职能?如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阐释性等等。在人类普遍行为中,需求决定目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有时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但实质上二者之间有区别。首先,在人际关系活动中,需求主体带有互动性特征,即一方需求应考虑另一方需求。故在理论阐释中,我们区分翻译活动行为主体需求和受众主体需求。其次,需求是有层次的,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比如,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宣传中,游客的需求变化(如追求主题性、特色性、观赏性、移情性、知识性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不同的游客群体又可能有不同的侧重性需求。需求是社会性的,是人自身赖以生存或改变生活方式的精神或物质性内容;而目的则是为满足特定需求可预期达到的行为目标,它决定着行为准则及其道德内容。目的可以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前提下转化为不同阶段性的行为目标。就对外宣传翻译而言,社会行为主体是指提供文本材料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或“委托人”——商业化术语),其目的-需求性是通过译者主体体现的。当然,译者主体有其自身的目的-需求性,但应受其委托人的目的-需求性支配。其次,受众群体也有自身的目的-需求性,二者之间互为因果。下面就两类文本对外宣传翻译的需求-目的论特征作一简述。
  政治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城市宣传等翻译的需求-目的论特征:行为主体目的性:通报情况、证实事实、传播观点,以期获得“最佳社会效应/度”;行为主体需求性: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获得各国政府及友好人士的信任,实现同各国人们友好往来,共同发展;受众主体目的性:了解对象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活等相关信息;受众主体目的-需求性:旨在获得对象国各行业/地区发展状况,以满足自身或利益团体的潜在兴趣和需要。
  旅游对外宣传目的-需求论特征: 行为主体目的性: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促进他们对我国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喜爱,同时增进友人往来,建立友谊;行为主体需求性:扩大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受众主体目的性:及时了解旅游地或旅游项目的相关信息,以便作出行为决定;受众主体目的-需求性:旨在了解旅游项目是否具有主题性、特色性、观赏性、移情性、知识性等,以满足自身的特殊或侧重性需求。
  
  4.原则范畴体系的推衍机制

推荐访问:翻译 建构 范畴 对外宣传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