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世界是两极的,另一极是欧洲”。从50年前《罗马条约》的签订起,随着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政治领域的滞后一直制约了欧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影响力。曾几何时,欧盟也因此被讥讽为“经济的巨人,政治的矮子,军事的侏儒”。但近年来,欧盟国家不断达成共识:欧盟不仅应在经济上,同时也应在政治上成为未来世界重要一极,从而更好地捍卫欧盟利益。不仅是要用“一个统一而响亮的声音说话”,还准备要用“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出击。
  
  从美苏“小跟班”中走出的欧盟外交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二战的结束,不仅意味着德国法西斯的覆灭,也标志着欧洲称雄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冷战大幕拉开,东西关系陡然紧张,欧洲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虽有美国助阵,但是欧洲依然惶恐,这最终促使了欧洲6国联手整合的意愿。
  
  从美苏“小跟班”到世界“小角色”
  
  随着欧共体成员国经济复苏和对外贸易,援助以及交流的不断扩大。当时的成员国已经开始思索着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新成员国,特别是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更促使欧洲的国际视野从环地中海地区一直延伸到英联邦国家和南美各地。由此,欧洲的“政治自觉”也日益加强。
  为此,欧共体开始建立非正式的政治协商机制来协调成员国对外政策。但由于缺乏实力的支撑,冷战格局也限制了欧洲“彰显自我”的范围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扮演了一个相当尴尬的角色:需要援助的时候,人们会想到欧洲,一旦发生危机,欧洲就只能成为美苏的“小跟班”。
  1992年到1999年前南斯拉夫共和国的两次冲突,则使欧洲感到了“切肤之痛”。前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称,“在处理波斯尼亚问题时,欧洲所谓‘统一的外交政策’首次遭到彻底失败”。而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欧盟内的三巨头英、法、德本想由欧盟来解决科索沃冲突,但战争打响后美国却成为主导。科索沃战争深深地刺激了欧盟刚刚提升起的自信。法国总统希拉克因此表示:“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积极推动欧洲共同防务的紧迫性。”
  
  东欧危机促使“三驾马车”携手
  
  “弱国无外交”,正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时,欧盟成员国于1999年6月4日在德国科隆发表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从而使“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这个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在此之后,以英、法、德为首的欧盟各国开始积极筹划构建欧洲的安全防务体系。
  
  伊战暴露欧盟共同外交软肋
  
  1997年,欧盟通过了《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欧盟要向共同外交和欧洲独立防务迈进,并决定设立欧盟外交政策和共同安全高级代表这一职位。截至伊拉克战争之前,欧盟内部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已雏形初现。但这一共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建构和单纯“政治外交语言”层面。伊拉克战争打响后,欧盟各成员国对战争立场各异,充分暴露了欧盟在政治领域的致命缺陷。伊拉克战争中,世界听到的不是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铿锵呼声,而是整个欧洲分裂的刺耳杂音。欧盟也因此进入了自其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之中。
  在伊拉克战争中,法德与美国的分歧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反而撕裂了整个欧洲。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站在美国一边把军队开拔到中东。如果说英意等国“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欧盟而言尚不意外,但“新欧洲”在伊战中的选择却令法德猝不及防。尽管受到来自法德等反战欧洲国家的压力,当时将于2004年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纷纷同美国站到同一阵线。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国总统、总理和政府官员纷纷表态,“有权制定自己的政策”,支持美国动武立场,并抨击法德的反战态度。
  “新欧洲”国家为美国马首是瞻的姿态大大刺伤了欧洲人的自尊,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斥责“新欧洲”国家采取了“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失去了保持沉默的好机会”。(龚峻岭)
  (3月25日《新京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事件
  默克尔呼吁组建“欧盟军”
  欧洲联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3月23日出版的德国《图片报》专访中说,在欧盟即将走入的第二个50年中,有必要组建一支欧盟军队,以便将欧盟各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不过,默克尔表示,欧盟仍将保持各成员国的多样性特点,不会寻求成为一个“超级联邦”。
  另据路透社援引欧盟外交人士的话说,德国现阶段正在推动欧盟组建一支海上快速反应部队,以在欧盟范围内执行包括打击海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在内的任务。
  (摘自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推荐访问:欧盟 外交 说话 声音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