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高中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语文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而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又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渗透。本文阐述了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高中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 语文课堂教学 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41-01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的阶段,语文教学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又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注重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渗透,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一、何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和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高中語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篇目都蕴含了传统文化,比如感人至深的亲情,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浓厚的爱国之情,《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可以熏陶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2.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自古以来,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出现了许多民族英雄。比如:文天祥在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诗句无不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有利于克服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正值这种形势下,加强高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使高中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知道咱们国家不但不缺节日,中国的节日更不缺底蕴。继承节日中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把传统节日作为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支撑。
  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高中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利用本地山水诗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讲解诗歌鉴赏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讲解语文课本的教材外,还可以选取防城港市山水诗提供给学生赏析。比如:黄仕雄写的《登蜈蚣岭》,蜈蚣岭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北部,因其形状似蜈蚣而得名。学生对于蜈蚣岭又非常熟悉,鉴赏起来就没有阻力。其中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朗读诗歌时,我们可以用普通话、客家话,还可以用少数民族语言(京语)。这样可以激发民族学生自豪感,培养其他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讲解《奇妙的对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的一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喜迎新春。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对联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对联,学以致用。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3.弘扬少数民族节日,感悟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防城港市地处边境地区,聚居着汉族、壮族、京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21个民族,其中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每年都隆重庆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哈节有关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到哈节的习俗。通过了解京族哈节迎神、祭神、唱哈、乡饮、送神的全部过程,从中可解读哈节作为海洋文化的积淀。
  哈节是京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每年一度的京族哈节由京族民间组织“众村”负责组织,节庆之时,除了全村人都要参加外,在外地的京族人一般也要赶回来参加。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们参加,感悟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独具特色的海民族哈节,是中华大家庭民族文化一朵绚丽的奇葩,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2月,入选防城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4.借助教材中的古诗文,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文作为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学生认真地解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教师在讲解司马迁的《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时,可以通过他们的位置了解到西尊东卑的文学常识。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座次尊卑等同室内。在宴会中,主人是项羽,客人是刘邦,按通常礼节,刘邦应东向坐在西边,而项羽则应西向坐在东边,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但鸿门宴的座次却不依常理,司马迁之所以要特地依次一一交代东向、南向、北向、西向,正是为了体现鸿门宴的主人项羽的狂傲自大和对刘邦的不屑一顾,也正是这种狂妄的性格为他失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后来项羽之所以会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鸿门宴中的座次已见端倪。
  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高中生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民族学生自豪感,培养其他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学生真正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
  [2]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3]赵会莲.让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07).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边境 少数民族地区 策略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