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外部环境与农村金融发展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wma/dwma201511/dwma20151132-6-l.jpg
  [摘 要]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2002—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扶持政策等外部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
  [关键词]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金融发展;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92-05
  一、引言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外界条件的总称,包括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等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首次公开提出“金融生态”概念,用以指代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论的观点认为,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状况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一样,金融机构是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演进必然带有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烙印,甚至与地理位置有关。比如某乡村卫生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医疗水平较差,则在此地的金融工作人员很容易在生病或受伤等情况时将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该地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招聘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地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发展困难。而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用度低、法律执行困难等问题都严重阻碍着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第一、二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保持在20万亿元左右,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12.6%左右,维持16%、18%的同期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23%左右的同期增长速度。农村商业银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7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8%,资产利润率1.60%,拨备覆盖率257.69%,资本充足率13.29%;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872亿元,不良贷款率1.72%,资产利润率1.55%,拨备覆盖率253.14%,资本充足率13.32%。总体而言2014年第一、二季度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充分表明农村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与利润。然而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却没能比其他银行显现出更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从目前来看,城市金融机构比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林毅夫(2003)[1]曾指出,国有金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转向城市,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共收缩退出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一度急剧减少。农村信用社为了脱困,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业务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脱离惠农初衷,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让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如何通过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保证农村金融系统的平衡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理论假设与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如农村经济状况、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此外,从金融集聚和辐射理论角度来看,城市与农村对于贷款的相对吸引力所导致的金融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问题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继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后,国内学者陆续对于金融生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做进一步的定义与具体实证研究,将影响金融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BP神经网络模型、层次分析与数据包络相结合的AHP-DEA法等各种数学工具不断尝试构建合理统一的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理论将金融机构所处环境以及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主体联系在一起,用仿生学视角将其比喻成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专门研究其中的环境部分,从诚信文化、法律水平、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通过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全方位评定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如何使金融生态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让金融生态环境更有利于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有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涵盖社会习俗、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等软环境,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硬环境。并且普遍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是正相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最终实现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提高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征信业发展、政府行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等发面提出了意见,希望借此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由此可以得到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社会保障程度、经济发展、政府扶持等外界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作用,而且是正向的。
  相较城市来说,农村金融产业状况改善问题更加急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农村信用体系严重缺失、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政策依赖等很多先天问题,需要单独研究。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影响本地区金融业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其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决定农村与城市间的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推荐访问:农村金融 外部环境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