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事业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我国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来华留学工作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层次,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为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为发展和巩固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开展文化、教育和人员交往,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推动人类和平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华留学事业已经走过65个春秋,从1950年初来自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5国的33名来华留学生,发展到2014年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接收院校从最初的清华大学,扩展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院校。在这期间,我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148万人次。
  一、初始阶段:来华留学与中国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由于抗美援朝和台湾问题,我国的对外交往受到种种限制,招收来华留学生工作首先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对华友好的东欧国家开始,逐步扩大到亚非拉友好国家,招生渠道主要是通过上述国家的驻华使馆派遣政府交换生。
  1950年底至1951年初,第一批来自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5国的33名东欧学生抵华,进入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开创了新中国接收外国学生的先河,促进了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与联系。1954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得到发展,越南、朝鲜、蒙古、老挝等国家的学生相继来华,推进和稳定了周边外交。20世纪50年代后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新独立的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我国秉承国际主义义务,为这些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并以此开展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知华、友华的后备力量。1959年,我国开始接收非洲留学生。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接收少量来自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留学生。自此,来华留学生的国别覆盖整个世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于当年9月19日和22日先后照会各国驻华使馆停止上课,休学1年,约有4000名在华留学生先后回国;应部分留学生要求并征得其使馆同意,少数留学生被批准参与上山下乡运动。因此,参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队伍里出现了“洋面孔”。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以后,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达100多个。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9月,日本时任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世界来华留学生人数递增。
  随着来华留学规模的扩大,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1953年,教育部提出“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的方针;1955年9月,教育部又提出“学习上严肃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政治上积极影响”的策略;1962年,中央下达《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形成了“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方针。
  1950-1978年,我国共培养了1.28万余名留学生。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条件、规模都十分有限,但大部分留学生都成长为帮助我国与各国开展友好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结构调整阶段:来华留学与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新纪元,也进入了中外互派留学生的新时代。1980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对于具有规定的学术水平者,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学位生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来华留学生队伍的改变,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的对外开放。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来华留学工作进入了积极探索和结构调整阶段。
  伴随改革开放政策和工作中心的转移,以及中国经贸、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单凭中国政府奖学金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的需求,高等院校开始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生源扩展到西方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也逐步提高。1978年到1989年,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来华留学工作的春天。来华留学生队伍中不仅出现了公费学位生,也出现了大量自费生。他们体现了来华留学工作的层次、质量和规模的上升,也体现了来华留学工作逐步与世界接轨。在此期间,我国共接收了130多个国家的40221名留学生,其中奖学金生13699名,自费生26522名。从此,自费留学生逐渐成为在华留学生主体。
  这一时期,国家批量选派出国留学生、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生源覆盖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标志,成为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往和东西方价值取向沟通融合的载体。来华留学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检验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维护着中国的形象和声誉。
  三、发展阶段:来华留学与“三个服务”
  1989年下半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止了与我国开展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来华留学工作进入低谷。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来华留学工作逐步恢复。1990年至1994年,中国接收各类留学生人数的年均增长率为4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相继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教育兴国和强国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同时,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推动着来华留学工作向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和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不仅在规模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且进一步将高校明确为招生主体,这意味着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由政府向非政府机构转变;同时,外国学生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和社会化,逐步淡化在华留学生的“外国人” “客人”和“外交”色彩,拉近了中外学生的距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时期,来华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为世界培养领袖级人才,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的同时,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为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推荐访问:来华 展望 事业 未来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