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中的伊斯兰国际秩序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重构,世界重要力量中心都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共同点 是:未来国际秩序应当是多极的。伊斯兰国家是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美国的挤压和 妖魔化,其正当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致使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泛滥。伊斯兰世界建构属于 自己的国际秩序,获得话语权的愿望是正当的,但美国的阻碍、核心国家和历史机遇的缺失 使得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形成还要漫长的等待。
  [关键词] 伊斯兰国际秩序 伊斯兰国家 阿拉伯 美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105-10
  
  面对复杂的现象,秩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而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在纷繁 迷乱的表象之下,秩序也始终存在,因此有人认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最大贡献就是 发现了“自然状态”下国际社会运行的规律,即秩序,肯尼思•沃尔兹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 他 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秩序的定义,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指的是国际行为 的格局或布局,它追求国家社会的基本、主要或普遍的目标”,它包括:国家体系和国家社 会本身的生存;国家独立或外部主权;和平;限制暴力,遵守条约义务,彼此尊重所有权等。 [注:[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小明译.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3:13-14] 近代以前,世界历史上存在着多种地区性国际秩序,但地理大发现以后 ,基督教国家成 为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其他地区和国家则被动卷入。冷战后,随着国际秩序开始重 构,穆斯林世界要求建立一种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伊斯兰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不是 伊斯兰统治世界,而是指伊斯兰世界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一极。
  
  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历史溯源
  
  如果追溯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历史,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要提及穆罕默德和他身后的阿拉伯帝 国。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唯一一个生活在信史时代的创教者,穆罕默德的贡献不仅在于首创 伊斯兰国际秩序,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和《古兰经》为以后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兴起提供了 强大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1-阿拉伯帝国——伊斯兰国际秩序的起源与辉煌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阿拉伯帝国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633年帝国兵发拜占庭统 治下的叙利亚,从此走向扩张之路。至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疆域达到极盛,东起中国、 印 度边境,西至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北抵高加索,横跨亚非欧三洲,成为与中国唐王朝并 立的亚欧大陆两大帝国之一。在阿拉伯骑兵的弯刀下,整个欧洲为之震颤,阿拉伯帝国凭借 强大实力建立了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成为现代伊斯兰国际秩序的滥觞。
  2-奥斯曼帝国——伊斯兰国际秩序从巅峰走向衰落
  1258年,曾经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亡于蒙古人,伊斯兰国际秩序出现短暂中断。但1299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将伊斯兰国际秩序再次推向鼎盛,地中海几乎成为帝国内湖,苏莱 曼大帝于1529年和1532年两度兵临维也纳城下。帝国臻于极盛的同时也是衰落的开始。公 元1500年以后,西方在文明交往中占据了优势,凭借对外贸易和工业革命膨胀起来的强大实 力,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开始觊觎近邻中东,而奥斯曼帝国在经历了数百年辉煌后,已 是落日斜阳。当欧洲正在向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迈进时,其仍然停留在中古时代自然经济的 水平上,被欧洲蔑称为“欧洲病夫”。以1699年的《卡尔洛维茨和约》和1774年的《库楚克 •卡纳齐和约》为标志,奥斯曼帝国开始从扩张转为领土丧失。1798年7月,拿破仑率军在 亚历山大港登陆,入侵埃及,揭开了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入侵中东地区的序幕。欧洲列强对奥 斯曼帝国的觊觎与侵略,使得奥斯曼帝国面临着深刻的统治和社会危机,领土不断丧失。帝 国在俄土战争(1828—1829)中失败,导致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丧失,并被迫 将 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割让给俄国;不久后,奥斯曼帝国在与其名义属地埃及 的两次战争(1831—1833,1839—1841)中也遭到失败,在英、法、俄、奥、普五国的联合干 预下, 埃及事实上独立,塞尔维亚经过1804年和1815年革命获得自治,而希腊在经历1821—1829年 的长期武装斗争后获得独立。19世纪初以后,帝国仅能控制小亚细亚半岛、伊拉克和欧洲 的鲁米利亚,统治风雨飘摇,7世纪以来绵延千年的伊斯兰国际秩序已是黄泉路近。
  
  20世纪——重建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努力
  
  一战后,国祚长达600余年的奥斯曼帝国终结,伊斯兰国际秩序也随之不复存在。饱受压 迫的阿拉伯民族在追求建立统一国家的同时,也在试图重新建立伊斯兰国际秩序。
  1-谢里夫•侯赛因追求阿拉伯统一的努力
  谢里夫•侯赛因属于圣裔哈希姆家族,即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之子侯赛因的后 代,哈希姆家族一直居住在圣地麦加,获得了“谢里夫”称号(意为“尊贵的”,用来称呼 伊斯兰教大教长),统治着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地区。一战爆发后,侯赛因与英国驻埃及高 级专员麦克马洪进行秘密通信,即“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英国承诺在大战胜利结束后 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这个国家的界限是,北面从亚历山大勒塔起,向东到伊朗边境,然后 向南到波斯湾为止,即包括整个阿拉伯半岛,但英属亚丁以及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和阿 勒颇等地以西的叙利亚地区除外。[注:[美]西•内•费希尔.中东史.姚梓良译. 商务印书馆,1980:474-475]然而在与侯赛因谈判的同时,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 、俄两国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并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 》中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致使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起来,侯赛 因重建伊斯兰国际秩序的希望落空。二战以后,伊斯兰国家大批独立,50多个伊斯兰国家成 为现代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情和对外政策倾向的不同,及国家利益的千差万别 ,使得它们对新的国际秩序的构想有着巨大分歧,伊斯兰国际秩序的构建变得更为复杂。
  2-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下对伊斯兰国际秩序的追求
   一战结束后,虽然阿拉伯民族被英法殖民者强行分割,但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并未放弃追求 阿拉伯统一的努力,以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为首的先驱者仍积极致力于阿拉伯民族的联 合,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立就是其重要成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埃及、伊拉克、外约旦 等阿拉伯国家就开始协商阿拉伯统一问题,并争取英国表态支持。1941年5月29日,英国外 交大臣艾登在伦敦发表宣言,声称“(英国)全力支持任何有关阿拉伯统一的计划”[注:Lepkin F L.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and Zionism:1917—1947- Vancouver:Simon
  Fraser University,July 1986:84]。经 过艰苦协商,1944年10月,埃及、沙特、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七国在埃 及亚历山大签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即阿拉伯国家联盟草约。1945年3月,上述国家又签 订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标志阿盟正式成立。 阿盟宗旨强调加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 合作和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维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整体利益。它的成 立标志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下朝建立伊斯兰国际秩序在政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推荐访问:伊斯兰 秩序 政治 国际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