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共同崛起与全球治理体系重建


  【作者简介】
  陈玉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导,中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欧盟政治与对外关系、区域合作、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战略、极地政治等。
  主要著作:《超国家治理——国际关系转型研究》、《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等。
  摘要 中欧关系在二战后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当前,国际体系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在认识到中欧关系战略基础的同时,为了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进行与时俱进地再界定。中欧要对共同崛起互相确认,共同维护战后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建,合作推进世界的平衡发展。只有双方共同认识到新时期相互关系的战略意义,中欧关系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中欧关系 战略 战后秩序 全球治理体系
  在讨论中欧关系时,一种常见的观点是:中国和欧洲①没有根本的战略性冲突,因而中欧没有理由不友好。这种观点的逻辑存在缺陷:没有根本的利益矛盾只是发展友好关系的必要条件,并不构成充分条件,没有利益冲突也可以是没有关系,没有兴趣发展相互关系。当然,这并不符合中欧关系的事实,中欧关系事实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双方领导人也是从战略的高度来界定、设计并推动中欧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中欧关系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不意味着其战略基础是不言自明的,它需要双方不断探讨、深化认识,在互动中形成共识,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深化。笔者认为,就目前来说,中欧关系的战略基础和战略意义应该是共同维护战后秩序,保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不因国际体系的变动而被破坏,以造福于全人类,并担当各自应有的历史责任。
  战后中欧关系的战略发展
  二战后中欧关系的发展大致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欧关系都不断在战略基础扩大、战略意义提升中得到拓展和深化。
  从二战结束到1975年是中欧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受当时两极格局的影响,中欧关系基本没能获得什么发展。但是,即使冷战正酣之时,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还是有一些欧洲国家认识到必须站在正义的一面,因而采取了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政策。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在1950年1月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和中国之间有香港问题的英国,则在1950年1月与新中国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尽管没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去丰富当时的中欧关系,但这种对正义和历史方向的考虑,本身就是具有战略性的。内容和数量是对战略关系的充实,战略关系更强调的是认识的高度和深度。鉴于欧洲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即使有现实政治的障碍,一些有识之士还是能够意识到中国的战略地位和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
  在这一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另一件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大事是中法建交。1964年,戴高乐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法建交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欧关系中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其战略的象征意义是重大的,代表着中法两个世界上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大国决心冲破两极格局的约束,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平等化。
  中国虽然奉行有别于欧洲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一直认为欧洲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要区别对待欧洲和美国。所以,当得到戴高乐授意的法国前总理富尔和中国接触时,中国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于当时的法国,冲破美国阻挠和中国建交,也是认识到了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意义,是戴高乐法国作出的重大外交决策。
  1975年,中欧关系进入了战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一直到1989年中欧关系发生波折。1975年中欧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是当时的欧洲共同体与中国建立关系,意味着中欧关系由国家对国家的关系,跃升到了国家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欧外交关系具备了其全部的内涵。
  1971年,中美开始接触;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发表《上海公报》,带动了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外交关系的全面恢复,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中欧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4年,毛泽东正式阐述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作为第二世界的欧洲和第三世界的中国,对于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战略意义的认识毋庸赘言。欧洲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率先来中国投资,为中国的开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欧洲共同体外交关系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支持。
  然而,1989年,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中国进行了制裁,中欧关系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但是,欧洲也在西方世界中较早地认识到对中国制裁是不合理的,从而在1993年解除了制裁,并在1994年发表了新亚洲战略,中国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后,欧盟连续发表多个对华政策文件,并在2003年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此相应,中国也在2003年发表了第一份对欧关系文件,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发表与一个地区的官方关系文件,中欧关系进入了发展的历史性顶点。
  中欧关系这一发展,与双方对对方战略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不无关系的。在欧洲看来,中国不仅平稳度过了1989年~1991年间因冷战结束而导致的国际国内动荡,而且很快走向了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同时克服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持续凸显。在中国看来,欧洲越来越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在冷战结束之际,实现了东西德统一,并决定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建立欧洲联盟。欧盟在中东欧国家的转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在2005年成功接纳了10个中东欧国家,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国,在2007年接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进一步扩大为27国。经济一体化也进一步深入,在1999年推出了统一货币——欧元。
  中欧的不断接近,不仅出于对双方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影响整个国际秩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面对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受冷战胜利的影响,美国在价值上宣告“历史终结”,在战略上要促成“单极时刻”向“单极时代”的转化,美国至上、单边主义思维越来越盛行。对此,欧洲主张多边主义,中国主张世界的多极化,双方的国际体系战略有着高度的契合性。“9·11”事件后,美国在2003年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中欧关系的世界政治意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欧关系进入了“蜜月期”,甚至有人惊呼出现了“中欧轴心”。

推荐访问:中欧 重建 崛起 治理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