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 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因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兼顾好物质需要和精神满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39-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人的价值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精华,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现实性和价值取向,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对解决现实中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异化和增强其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人学属于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主要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的基本原则的学问。人的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最终目标是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人的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特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发展着的。二是人的价值。人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属性,人的价值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各种现实活动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定位又与一定社会价值目标相联系。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得到普遍的全面发展,个人只有实现充分自由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具有全体性和普遍性,每一个个人的发展都不应影响其他人的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类人学理论的集成和精华,应成为研究人的问题的理论源泉和方法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的问题,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教育对象从现实出发进行更好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适、自我发展,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即在人的主体定位、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都是一致的。因此,面对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并以之为指导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因素分析
  (一)脱离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问题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决定了在具体工作中要从现实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性。但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正视人的主体性,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方,这就导致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方法往往是出于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和自我安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要体现为简单的主从、宣教与被灌输的关系,既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还可能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严重被消解。
  (二)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出现分离。人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解决好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功能之一。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因教育理念的误导、教育内容的非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缺陷导致了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分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社会化功能远远置于受教育者的个人道德需要之上,在教育内容中用对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服从来挤占甚至是替代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教育方式上用命令式的方式强制受教育者被迫式地接受教育者的“非需求性教育”,这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恐惧甚至抗拒。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非统一性还表现在唯个人价值观的层面上,一些人重个人需要,轻社会责任;重自我索取,轻社会奉献。上述两种价值观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旨的,其中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缺陷难辞其咎。
  (三)精神满足与物质需要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问题突出。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属性而有意淡化人的自然属性在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育者过高地估计精神的作用,错误地认为政治说教和精神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忽视了物质需要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在这一理念的误导下,他们在没有充分考虑和解决好受教育者实际物质满足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殊不知他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实际生活困难的事实存在,这种唯精神论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理想化、空洞化、低效化。
  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把握好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的主体性和现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主体性方面,要协调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教育者主体唯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教育者更多的是发挥引导的外因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是互动关系,而并非主从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具体而言,在指导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将教育的主体性还原给受教育者,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育方式手段,摒弃灌输式传统模式,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尽可能满足教育者的差异性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立足当前的社会现实,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他们的现实问题。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