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


  摘要:高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担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文章论述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指出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师德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和谐校园内涵的理解
  
  当代和谐校园应该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也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同时,和谐校园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和谐的发展舞台,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和地位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和保证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按什么方向办大学的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属性。无论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
  
  三、探索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
  
  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重在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第一,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规划、安排、落实、考核同步进行的工作机制。高校可以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还可以设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统一领导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并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出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性文件,明确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指导思想、领导机构等,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高校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学校财力状况,逐年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充实现代化宣传工具,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要纳入学校预算,实行专项列支,统一管理使用。
  (二)强化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
  全体师生员工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力军作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共建和谐校园。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通畅、快捷、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功能。及时、准确、深入地反映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师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使师生在增进了解和交流中排泄积累起来的不和谐因素,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冲突,构建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研讨,把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提高驾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能力。定期研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一支理论扎实、品德高尚、思想过硬、爱岗敬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一种弘扬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现代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树立强烈的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是和谐校园构建中“教”的主体。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实践时必须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必要条件。
  第一,建立师德学习教育机制。高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加强教师道德自律。
  第二,完善师德的激励机制。注重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定期举行师德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相应的体现。当然,高校还要加强师德的督察和考核。
  第三,突出师德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科研成果水平大体相当
  的情况下,要重视师德因素,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是时代所需。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一,高校要结合重大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十一”,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歌咏比赛、征文;“一·二九”,可以组织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也可以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活动。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地震中典型人物的英勇事迹也使得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弘扬。
  第二,高校要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强调爱国精神的教育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弘扬。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内容体系。
  (五)大力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荐访问:构建和谐 精神文明建设 思路 探索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