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发展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独立学科,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地位逐步上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本为本”、“以体制为本”、纯粹“灌输”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的发展规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在紧张,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门学科的本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的的立足点,是新时期下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种是重本质论,一种是两重本质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的统一,是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的统一,政治性与学科性的统一。从哲学角度分析,“本质”即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规定。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直接从概念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入的实践活动”。这里提到了两组关键词“有意识”、“人”。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包涵了“意识形态”和“人”这两个层面,这里的意识形态的对象是人,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育人的功能,“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因此,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以处在历史发展中的“人”为基础,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真正的切入点。
  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来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忽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以本为本”,以“灌输”为主要目的手段,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培养完全“服从的人”,忽视了教育对象主体的个性发展。这种教育过程的根源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受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那么,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出发,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差的同时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的理论根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的现实性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研究型学科,还担负着培育与社会化接轨的人的重要使命,培养人的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培养人具备全面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引导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人的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的目的时提出“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把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确定为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这门学科社会价值的现实体现。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象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宗教本质时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指出人不是孤立的、既定的社会存在物,强调人存在的本质在于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物质生产、精神建设都只能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在自然界被人化的过程中,人实现了人本质的解放。所以,人和社会和自然界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就是社会关系在自然界的完整全面的表现,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最高产物的自然的本质,人是通过社会这个纽带的联系体现本体的,不能抽象地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也是由人的各种生产活动构成,这些个人的关系也不能脱离个人的物质、精神而存在于社会。
  其次,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说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忽视了客观世界的主体是人,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直观的形式”否定了人的辩证、发展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既定而不是能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论述明确提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类特性”,这种类特性表现在,人是通过自觉自愿有意识的创造人的生命活动。当然,动物也能劳动生产,但是动物的劳动是片面的、最直接的肉体行为,它们只能满足单方面的个体需要,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生产,正如“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对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具有这种构筑客观世界的意识。因此,人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蓝图来构筑美的客观世界,足以说明人从事的是自由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需要可简单理解为物质、精神需要两个层面。物质需求具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这都仅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物质追求出于人的生存的本能,是人自然属性的社会体现。但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物质的多少可以通过金钱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人的精神需要,对于单个人来说是存在差异的,表现也十分广泛,如被关心的需要、价值需要、人格需要等等,相对较难衡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人具备丰富的精神需要。
  
  三、引导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1 实現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曾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人的关系、素质、能力发展外,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过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人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广大劳动群众没有自由、没有个性可言,只是被当作统治者的工具,他们的需要仅仅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新中国的成立带来全国人民的解放,这种解放不只是肉体上,更体现在解除了思想和精神的禁锢,人们从个性发展的不自由到自由,都是历史发展的证明。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在推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发展,应以和谐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转向 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