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贴近”以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时期高校“三贴近”的本质要求和内涵,提出了做好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而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贯彻“三贴近”、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和先决条件。
  [关键词]三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张林英(1965- ),女,重庆人,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组织人事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档案管理。(湖南株洲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07C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40-0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养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作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那么,新时期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呢?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深入贯彻“三贴近”,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高校“三贴近”的本质和内涵
  
  高校“三贴近”指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所谓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学校的实际,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和方法的改进要贴近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要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贴近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实际,要贴近学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达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2.所谓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大学生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这样可以激励大学生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校园和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这就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放到班级,工作重点要放到普通学生身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变成为基层服务。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工作做到平时,做到一点一滴的事情上,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尽可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真正地做到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启发人的“情感管理”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相结合,认真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毕业生离校和就业指导工作、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广泛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报告会、主题班会、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基本信息的畅通,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所谓贴近学生,就是要做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要从内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问题,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角度,建立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健全的工作系统。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贯彻“三贴近”,构建和谐校园,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重点
  
  在深入贯彻“三贴近”,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教育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他们是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阶层,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资源和生活资源等相对贫乏的一个群体,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如贫困生、残疾学生和大龄学生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学贫困生。
  由于当前高校收费制度等多方面原因,高校贫困生的群体不断扩大,他们的心理状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比例已占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了解、关注得却很少,使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青少年求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不健康的心理必将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在强调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高校要继续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力度,满足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把他们都培养成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深入贯彻“三贴近”。
  
  三、贯彻“三贴近”,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师德建设是关键
  
  要想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三贴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老师是这项工作真正的实施者,而提高实施者的道德素质是这项工作的关键。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教师在长期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今要贯彻“三贴近”,构建和谐校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则要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地提高业务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人格的感化。教师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典范,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师德建设是关键。

推荐访问:构建和谐 贯彻 校园 三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