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家训为视角看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


  摘 要:传统家训是中国宗法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以儒家伦理为主线的家庭教育文化,它前后相继,承传创新,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执行了德育的功能,体现了古代家庭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儒家文化 家训 道德教育
  一、传统家训的德育内容
  (一)以德为本,修身养性
  “以德立身,厚德载物,重视德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1]从五帝时期的“五典”到汉朝以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德教育始终是其不变的主题。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修身”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它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备《遗诏敕后主》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些家训名句家喻户晓,都体现了家训中修身养性的德育内容。
  (二)勤勉好学,立志成才
  孔子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志向教育,在《论语·季氏》中记录了孔子教育儿子的表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尤其强调“志于仁”、“志于道”。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了树立远大的志向还不够,这只是行动的起点,重要的是在立志之后,长期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孟子承继孔子的思想主张“尚志”教育,他认为要树立远大高尚的志向,须经过无数艰难、挫折的磨练和考验,这才有可能志向高远。
  (三)齐家以德,勤俭节约
  传统家训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发展起来,随着家族建立而逐步系統化,进而延伸至全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克俭于家”,《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都告诉我们儒家家庭教育非常注重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孔子也极力提倡节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儒家以勤俭作为家庭礼乐教化的根本,以此教育子弟,去奢从约,使家中子弟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为以后的道德修养打下基础,从而在勤劳节俭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孝亲敬长,勤政兴国
  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历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认识到宗法血缘性质是中国传统道德关系及道德行为规范形成的根源,把“齐家”与“治国”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儒家看来,“父父、子子”对家庭生活秩序的维护和“君君、臣臣”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是类似的,所以强调忠孝德治、“移孝作忠”的重要性,把孝亲敬老、尊祖敬宗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扩展到整个国家的治理。
  二、传统家训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法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家长,作为子女的首位也是终身教师,更需要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子女。《大学》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3]在儒家价值坐标中,“立言”乃“三不朽”之末,“立德”乃“三不朽”之首,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言传身教,身教为贵”的德育理念,在肯定“言传”价值的基础上,更强调教师或居“上伦位”者对学生或居“下伦位”者进行德育时,要自律立德,以身示教,直接体现为教师或居“上伦位”者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4]列女传中记载,孟子少时贪玩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教子,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意为荒废学业,如同剪断这布一样。君子求学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博学广知,增长智慧,这样才可以平日平安无事,做起事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5]自此孟子听从母亲教诲,勤奋学习,师从子思,终于成为一代名儒。言传身教的家训德育方法,自古以来就彰显出恒久的生命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二)严慈相济法
  中国传统家训重视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传统家训通过历史经验的积累,总结家庭教育的案例,发现:“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6]因此,教育子孙应该能够把严与慈有机结合起来,该严则严,该慈则慈,极端片面化的慈与严都是不可取的态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并且说明过分溺爱子女的危害在于“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7]中国传统家训关注到在家训落实过程中双方自然的血缘亲情,使施教者在落实家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并且凝聚亲情的关心与爱护。
  (三)学思行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教育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入的上升阶梯。人的道德品德的形成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教育影响时,应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发展规律。孔子秉持因材施教为教育原则,倡导学思行的德育方法,得到后人的推崇。学,是学习道德理论,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思,是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思考、分析、归纳,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说孔子学思行的道德教育法,不仅在当时是先进性的教育理论,时至今日,仍适用于当下对全社会进行德育培养。
  三、儒家传统家训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首先,借助传统家训文化,培养优良品性,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养成。传统家训特别注重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修养,促进个人品德建设有积极作用。传统家训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但品德教育始终是核心教育,希望子孙后代能遵从儒家的君子人格规范,以德自律,以德处事,以待人。例如家训中强调树立高远的志向、具备明善恶、辨是非的基本能力、生活要节俭、面对困难要自立自强,这些都对培养大学生个人品德具有重要意义,要重视家训对个人品性培养的作用。
  其次,借助传统家训拓展学校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培养有德之人是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家训文化丰富的德育内涵,可以有效补充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当今高校道德教育提供宝贵的方法论支撑。同时坚持和完善孔子学思行的道德教育法,重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所学到的德育知识,实现自我完善。
  此外,借助传统家训优化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公德建设。传统家训文化认为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具有相同性,能事亲必能事君,能尽孝定可尽忠,强调家教对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十分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孙孝亲感恩之心,以逐步形成忠于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行。当今社会也应大力弘扬家训家风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家庭和谐,更有助于在全社会建立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10期.
  [2]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成晓军.名儒家训、名臣家训、慈母家训、帝王家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骆毅.传统家规家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J].特别策划,2014年第10期.
  [5]乔爱丽,史少博.论先秦家训及现代意义[J].教育探索,2016年第1期.
  [6]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01.
  [7]颜之推.颜氏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2012:172.

推荐访问:家训 道德教育 视角 传统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