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加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世界,把握未来方面有独特作用。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作用,教书育人,在平时备课、讲课过程中大力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如爱国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观、积极的理智感。
  首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讲至八年级下册第13课中我们党对台湾实行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一国两制”时,让学生回忆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并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决心。在讲到中国历史第四册第20课《城乡人民生活状态的沧桑巨变》时,我布置了一道课后练习“改革开放以来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你家有哪些变化”,并在下一节课用20分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然后我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家的生活变得那么美好都是由于国家实行了好政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8课里讲到的“2001年7月,我国申奥成功,北京获得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圆了中国人一个世纪的申奥梦”,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当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为了人类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都有很多适合对青年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的内容。例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崇高品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一生都在不断地战斗着。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同志,还有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毅然抛弃国外地位、名誉和优越物质条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等等都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国名人,他们的爱国、爱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些伟大人格的人,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如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印度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王等等,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瞻仰伟人的光辉形象,让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课有很多培养学生美感的素材:有巨大的后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造型美观石拱桥——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雄伟的北京紫禁城,还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空中花园”,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结晶的著名的圣菲索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凡·高的代表作之一《向日葵》等等,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这些伟大的艺术成就,让学生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去欣赏、感受美。还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如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总理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美,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最后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理智感。由于初中生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会学生对哪些历史人物、事件加以肯定,如抗金英雄岳飞、民族英雄郑成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能让学生理智地认识到他们都是学习的榜样;而对哪些人物应该批判和唾弃,如秦桧、希特勒等,从而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又如我们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课里就让学生知道:我们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在我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里,不仅教书,传授知识,而且重视育人,深挖教材中的积极材料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积极的理智感,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庞丹丹)

推荐访问:谈谈 情感 历史 教育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