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德育不在课堂在实践中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bzh/hbzh201509/hbzh20150914-1-l.jpg
  “每一次行走,女儿都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前不久,一篇题为“美好的教育不在课堂在路上”的文章风靡微信圈,从浙江南部大山走出来的特级教师池昌斌,身体力行地践行“好的教育要充满自然气息”的理念,带着女儿走南闯北、四处旅行,让女儿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长,自己也从中深刻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
  早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德育在行动”计划之前,保康县教育局就拉开了生本德育改革的大幕。该县教育局局长孙代文认为,一切德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体验式德育为基本途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育人”比“育分”重要,不能本末倒置,分数应成为教育的副产品
  2010年11月,孙代文调任县教育局局长。他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致使德育处于失衡、失重状态,教师一门心思地冲着分数目标,德育异化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立德树人”任务往往被教师抛至脑后。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提出,“育人”比“育分”重要,不能本末倒置,分数应成为教育的副产品。
  在孙代文看来,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城乡学生群体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成长诉求,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多年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改观,“涛声依旧”,德育工作甚至被异化为单向的知识传输,把学生当成一个简单的容器,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忽视学生的内心感知和道德实践。他忧心忡忡地说,“只有道德认知,说一套做一套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生本德育要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倡导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落实生本德育理念,县教育局出台《生本德育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施要求等方面建构生本德育体系,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比转变观念更难的是行为的转变。“抓德育就是抓教育质量,德育不仅是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德育工作上去了,教育质量自然会不断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县教育局对生本德育的顶层设计,既有“规定动作”,更有“自选动作”,即所有中小学校都必须落实生本德育的理念,但德育工作创新属“自选动作”,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局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认知”,实施有效德育和绿色评价,为教育质量装上“德育发动机”。
  近几年来,按照教育局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保康县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生本德育的实践探索。
  2011年秋,襄阳“隆中名校长”郭敦培被任命为实验小学校长,他发现城里的孩子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但在生活自理、劳动实践、感恩、意志品质等方面却存在不足。郭敦培带领实小人积极探索,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七彩德育系列。赤色代表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橙色代表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黄色代表劳动与行为习惯教育,绿色代表科技与环保教育,青色代表感恩与文明礼仪教育,蓝色代表法制与安全教育,紫色代表理想与信念教育。每种颜色都赋予其丰富的德育内涵,七种色彩分别代表七类德育专题。
  同为县城区小学的城关镇小学也不甘落后,校长叶发源以体验式德育为载体,总结提炼出“一二三四”体验模式,包括环境熏陶体验、主题活动体验、艺术启迪体验和角色评价体验等模块。
  寺坪镇小学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把德育渗透融合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两峪乡中心学校以劳动和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建起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农耕文化陈列室。龙坪镇中心学校以“我的3分钟”演讲为德育载体,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信。马桥镇小学以培养“领袖儿童”为办学目标,通过体验和评价,凸显“领袖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德育工作特色。
  2014年,保康县教育局举办暑期培训班,邀请知名校长张德兰、襄阳市31中管理干部给全县教师做专题报告。从深圳、襄阳聘请4名教育专家担任区域教育顾问,为150名校长做“理念先行”主题报告,组织4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深入全县中小学校,引导教师尤其是校长转变教育观念,并脚踏实地地践行生本德育理念。
  “生本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德育生动鲜活起来。”孙代文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德育工作生态得以重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逐步确立了科学的德育观。
  有学生的地方,就是一个“德育工作场”,德育工作无处不在,要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用力,在活处下功夫,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科学才会有效。德育需要创新,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外乎追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县教育局领导班子看来,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是一个“德育工作场”,德育工作无处不在,要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用力,在活处下功夫,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寺坪镇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干净整洁的餐厅,全校900多名师生同时就餐,就餐时听不到学生的喧哗声,看不到学生插队的现象,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帮低年级学生清理餐桌。
  寺坪镇小学的老师们称,他们的德育是“吃”出来的。保康县教育局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局长李大兵感慨地说:“德育难,难在它仿佛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寺坪镇小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校餐厅得以凸显,这里成了该校最令到访者感动的地方之一。”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抓起,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寺坪镇小学校长阚清岩说,学校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制订《校园文明公约》,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提升文明素养,争做合格的现代小公民。
  马桥镇小学关注“领袖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如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先学目标是否明确、小组合作是否真实有效、展示是否有具体方法等,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校长杨兴芳说,“我们马桥镇小学的孩子不一定够优秀,但一定够自信。”每个班级黑板报以及教室的美化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还自己写名言、画漫画美化校园环境。

推荐访问:德育 在实践中 课堂 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