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研究


  摘 要: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然而,目前农民的职业素质还未达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实效;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农民教育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2-0064-04
  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仿苏联“四化”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三化”阶段和新世纪“六化”阶段后,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时期,即新型农业现代化阶段。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更丰富、特征更深化、层次更高。农业劳动者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必然要全面发挥其智力和体力,其职业素质的高低也必然直接影响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快提升农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职业素质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第一要素。
  一、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素质
  (一)新型农业现代化与职业素质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每一个阶段性特征又总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是在科学技术、农民素质、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机械装备等的有力支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的优质高产,并且具有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达到绿色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它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者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应与农业劳动者的德、智、体、美以及技术、技能素质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所学的文化知识,具备的科学技术,拥有的经营管理、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个人身体状况等。职业素质是通过劳动者的知识学习、工作实践以及环境影响等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科技的直接运用者是农民,农民的职业素质状况关系着农业生产结果,因此农民的职业素质是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农民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这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民即农业劳动者及其劳动的现代化,农业劳动者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一生产力里面的第一要素就是劳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解放和发展劳动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把农民从传统生产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现代化生产劳动条件下,让农民能积极主动地、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可以说,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是一项根本的、长期的工作,农业部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作为科教系统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培养造就1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
  二、 当前农民职业素质的现状
  (一)文化素质方面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近3600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00多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0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00多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近40%不具备初中文化程度,近60%的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而且我国农民基础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中东部地区水平相对较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仍相对滞后,特别是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比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二)科技素质方面
  科技素质不高,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认证的参与率总体偏低,全国平均参与率仅为6%左右,有76.4%的农民从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与基础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差异不同的是,在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参与水平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持平并略高,而中部地区最低,反映出国家对西部农民技术、技能开发的努力效果明显。现阶段,农民的技能结构还比较单一,对现代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等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总体不高,对非农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偏低。虽然农民对学习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有较强的需求,对建筑、驾驶、修理、机械操作、烹饪等非农就业技能也具有较高的需求,但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其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仍有待激发和提高。
  (三)经营管理素质方面
  农民作为农业这条产业链上的主要经营者,对其经营管理素质必然有较高要求。考察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可以从其土地经营观、经营意识、经营动机和经营职业发展观等方面入手。农民总体上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特别是价格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较强,而广告宣传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相对较弱。大部分农民愿意对土地进行投入,但是对土地经营的信心需要国家长期的土地政策作保证,对农产品的销售也需要更宽广的销售渠道和平台。[3]农民在自我职业发展观上,存在比较明显的“自我歧视”,反映出农民社会价值地位偏低,迫切需要让农民树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四)法律素质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整体有所加强,尤其对社会治安和婚姻生育方面的法律了解得比较多。但是相对而言,农民对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法律规范却了解不多,对其自身所拥有的法律权益也不够了解,尤其缺乏合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素质。所以,首先要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还要学会应用法律。

推荐访问:素质 农业现代化 提升 农民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