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乌兰夫的草原生态观


  摘要: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经济,乌兰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奠基人和领导者,他的草原生态观对保护牧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天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草原生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培养生态意识,健全法律法规等。本文着重介绍乌兰夫的草原生态观。
  关键词:乌兰夫;草原;生态观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各民族人口迅速增长,畜牧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牲畜的数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为地滥垦、滥伐问题也很突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人,乌兰夫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非常重视,提出既要发展生产,增加牲畜,还要保护草原,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农牧民生活,他根据内蒙古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很多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的措施。
  一、乌兰夫的草原生态观
  1、保护牧场,禁止开荒。
  清朝末期,大量的汉族人涌入内蒙古地区,清政府下令开垦蒙地,很多优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原本纯牧区逐渐转变为农区、半农半牧区。农牧矛盾最为严重的地区出现在半农半牧区,农牧民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开垦土地,扩大耕种面积,要发展畜牧业,就要保护和扩大牧场,农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50年代初,乌兰夫明确指出,在半农半牧区,要采取群众自愿和依据自然条件发展农牧业,草原不是无主土地,更不是荒地,必须保护牧场,禁止开荒。1962年,他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这几年有些地方不适当地开垦了草原,造成了农牧矛盾,影响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民族团结。[1]”深刻地认识到开垦草原不利于蒙汉民族团结,更不利于畜牧业发展,保护牧场,禁止开荒,从短时间来看,阻止了开垦草原的浪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指标的提高,从长远看,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为后人保留了优良的牧场。
  2、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历史上,蒙古族采取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方式,他们崇尚“天人合一”思想,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护水源、树木、动物,保护草场、牧场,较好地保护了草原生态资源,这是游牧民族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但是一個不争的事实,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水平远低于中原农业民族,绝大多数的蒙古族生活还是比较艰难,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改善人民生活,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草原。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必然要增加牲畜的数量,扩大牧场的面积,但是畜牧经济极其脆弱,草原承载能力有限,很容易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人、草、畜矛盾需要及时得到解决。在牧业区,乌兰夫极力提倡自由放牧,尊重蒙古族传统的放牧方式,同时要求必须保护牧场,防止出现草原沙化、退化现象。在人口较为集中、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他提倡定居游牧的方式,在定居点修建生产、生活设施,建立饲草料基地,流通商业,满足农牧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3、自由游牧,增畜保畜。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蒙古王公、贵族、大喇嘛、大牧主等剥削阶级被逐步改造,他们的牧场、牲畜分给了普通的牧民,成为牧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牧民如何放牧?去什么地区放牧?牲畜群分不分?这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处理不好,极易导致大量牲畜死亡,草场退化、沙化等问题发生。乌兰夫出身于贫苦的牧民家庭,他深知自由游牧是牧民千百年来的放牧方式,但绝不是自由散漫的放牧。“‘自由放牧’是根据牧业经济发展状况及群众觉悟和经验,逐步地(不是急躁地)自觉地(不是被迫地)改进放牧的一种办法。”要求群众要有觉悟,分到牲畜后,自己选择放牧方式,去已经划定的牧场放牧。“不论分群放牧、合群放牧、轮流放牧、专人放牧、游牧或定牧,都要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才能达到‘增畜保畜’的目的。[2]”“自由放牧”尊重了牧民的意愿,遵循了自然规律,符合了当地实际情况,最终达到增加牲畜数量和提高牲畜质量的目的。绝对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的强迫命令、瞎指挥,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4、实事求是,慎重稳进。
  内蒙古大多数地区是牧业区,畜牧经济有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在贯彻执行政策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协调好各民族之间关系,再逐步推行下去。比如内蒙古的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涉及到民族问题、阶级问题、经济问题等,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照搬农村办法,民主改革时期,他提出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有步骤地进行工作。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提出了“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方针,畜牧经济获得了较长时间的恢复和发展,牧场、牲畜也完成了向公有化的过渡。在全国“左”倾冒进时期,内蒙古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地区为了完成高速度、高指标,过度地放牧,开垦草地,砍伐森林,一度影响到了畜牧业的正常发展,作为地区的领导人,他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反对盲目冒进、浮夸等“左”倾思想,保证了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保护了草原不被过度开发利用。
  二、乌兰夫草原生态观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1、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草原生态。
  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他们崇拜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它很好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对当今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具有现实启示。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牲畜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农牧民的主要衣食来源,一旦遭受损害,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迫迁徙到其它地区,牲畜的数量必然会大大减少,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部分草原甚至退化为沙地、沙漠,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沙尘暴就是最直接的生态灾难。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然,解决好人、草、畜矛盾,协调好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行业之间的关系。建设美丽草原,建设人类美好家园,一定要顺应自然,保护好草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荐访问:乌兰 试论 草原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