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肖桂国:“党政领导后备干部”的背后


  他们是一群来自全国18个省的选调生;他们因不满社会对“选调生”的误解而走到一起;他们想自费出一本书,告诉你文件里的“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县级以上机关的高素质工作人员”的现实生活。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体制人的敏感神经和社会舆论的掣肘是这样的无所不在。
  
  选调生,在1965年的中央文件里,他们是被派往农村的稀有大学生。1983年时,他们被描述为在基层锻炼,年轻而又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政领导干部。随后的十年多里,国家的选调生政策几经“进步性”改变:专项编制、培养计划、跟踪考核、升迁任用,选调生们却没有逐步发展成领导干部的后备军,反而成了媒体眼中以官场厚黑学为升官之道,在基层寂寞、枯燥、乏味、无聊,被潜规则的一群。
  “难道这就是我们选调生的全部?”2011年11月,广西选调生肖桂国和几个同行在看到某广州纸媒刊登的对选调生的采访稿后,立即写了封“为选调生正名”的公开信,并发布在网上,同时告知,一本由一群年轻选调生们自己写的书——《选调生眼中的官场》将在2012年3月出版。
  
  选调生,基层多余人?
  
  据相关部门统计,1986年全国共有1.27万名选调生;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近4万名。此后,全国选调生总数量开始以每年1万名的速度增长。2003年起,选调生开始稳步增长,国家出台各种政策,要求加强选调生的培养及任用工作。同时,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因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选择选调下基层。肖桂国就是其中之一,他将自己踏入基层的原因归结为:从农村出来,总想主政一方,造福百姓。
  按照组织分配,肖桂国先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党政办锻炼。第一年,他贴过大字报、扑过山火,收过农业税,但更多时候是在做收发传真,打字复印,打扫卫生等“熟悉办公环境”的工作。这让肖桂国万分苦恼,“选调生不是要培养后备干部和高素质人才吗?基层政府领导根本不了解选调生,也不知如何培养,对选调生只能‘放养’,任其自生自灭。”无所事事的他只能上网解闷,搜集大量与选调生有关的政策资讯或他人的亲历故事,希望从中获知如何曲线“自救”。
  无人栽培,只能自学成才,2004年,在看到很多同行的类似经历后,肖桂国决定为后来人做点事。基于自己储备的大量资料,他在博客网注册了一个“选调生博客”,坚持每天更新内容:关于选调生的新政策、招考信息、新事件或记录选调生工作的博文等等。被下放到基层的大学生,开始总会跟体制内人格格不入,但在博客里,他们的沟通是无障碍的。四年后,选调生博客的访问量累计30多万。后因“博客网”系统故障,2008年,博客被迁至新浪网,至今的三年里又有着近80万的访问量。这个博客,让肖桂国结识了上千名选调生朋友,他说,很多选调生看了博客,或多或少受到启发,不至于像他这样走弯路。
  出路,对选调生来说是个尴尬的问题。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里,选调生的出路,是关系、后台、运气或权色交易。但肖桂国认为:对于选调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机会、后台的时候,怎么给自己创造机会谋出路。肖桂国就属于这类人。
  经营博客七年,尽管肖桂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实在的好事,但这种成绩很难被领导看到。“他们很少上网,对网上的东西也不太认可,但他们看书,相信书里的内容。”所以,在2011年3月,一个想考选调生的北大博士,通过QQ建议肖桂国,将这些年搜集的信息,集结成书时,肖桂国心动了。出书或许对自己的仕途有好处——这是肖桂国最初的私心,他希望,这样能为“仕途平平”的自己搭建一条“提升”的路。
  
  后备一时还是后备一世?
  
  出书,初衷也许仅是源于一种私心,但在考虑书的内容时,肖桂国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必要性——社会对选调生存在太多误解。
  2009年1月底,刚满25岁的选调生孙靓靓被提升为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2010年2月初,1985年出生的选调生刘婷婷被提拔为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副院长。消息一出,几个被破格提拔的80后,立即被扣上了学历造假、官二代、权色交易的帽子,并连同家人一起遭受了记者“抄家”、网友“人肉”。调查结果却是,属合规的“破格”提拔。
  2012年1月,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1989年出生、工作刚刚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类似“火箭干部”、“萝卜招聘”的质疑声又一次出现。新一轮的“人肉”过后,事实却是,2011年12月,武威市为解决贫瘠地区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在国家有关规定基础上放宽了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的资格,允许“211”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与武威市委组织部建立人才合作机制的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直接报考。尽管工作才半年,清华毕业的焦三牛还是以“六个第一”的成绩入选。被舆论无辜骚扰了一个月的当事人除了调整心态,照常工作外,得不到任何理解或道歉。
  在严格选拔过程的前提下,破格提拔年轻干部本不该成为备受非议的事。但这却让不了解选调生政策的社会人士不能接受,“凭什么他们那么年轻,没功劳没苦劳,就有如此高的行政级别?”肖桂国希望,他的这本书,能让局外人客观地认识选调生,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清醒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肖桂国曾在网上征集大学生意见:在这本选调生书里,他们希望看到哪些内容。结果发现,他们最想知道的是成为选调生后有大多发展空间,何时能升迁调动等。选择选调生的考生,很少考虑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培养机会或适合的岗位锻炼、不得升迁、摆脱不了乡镇时,自己能否承受?该如何面对?肖桂国说,“很多大学生做选调生是因为政策提及的种种好处,‘培养党政领导后备干部’,‘为县级以上机关培养高素质工作人员’,但如果这些好处都不能践行呢?我们出书的目的就是解释文件中的这两句话在现实中的意义,让大家了解之后再做选择。”
  
  体制人,总有一根敏感的神经
  
  2011年8月,考虑基本成熟的肖桂国在网上发出一纸征集令,他跟15个志同道合的选调生一起在网上召集新书的编委会成员:所有工作两年及以上的选调生都可以申请加入,有出版或写作经验,愿意资助部分出版经费,并能承担部分宣传组织工作者,则可成为骨干成员。几天的时间,60多人通过报名、审核成为编委。
  毫无出版经验的肖桂国开始觉得这是好现象,关注和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但很快发现大部分人尽管报名时兴致高昂,但依然顾虑重重,事情根本商讨不出结果。
  比如书名。肖桂国曾请教过一个记者朋友,记者告诉他,标题里至少要有“官场”二字,才能博取读者眼球。肖桂国思前想后将书名拟为《选调生眼中的“官场”》,却突然遭到很多年轻参与者的反对。原来他们反感的是“官场”二字。肖桂国说,体制内的人潜意识里总是存在各种顾虑,“有时会不自主地想,自己的某句话会不会得罪领导,忧虑重重,但可能领导根本没在意。”而“在今天的社会,官场已多少被异化为藏污纳垢、色情、权钱交易等不好现象的代名词了。所以他们,不愿去面对‘官场’这两个字,担心参与编写这本书会对自己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令肖桂国更没想到的是,越是年轻人对“官场”这个词越敏感,反对得也最为激烈。有个刚工作不久的80后,还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声明:书名不合适会影响到参与者的工作,鉴于书名被改,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本人决定退出,特此声明!这个公告转发在QQ群里,很快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一部分人开始要求退出,这让肖桂国的出版计划陷入了困境。“在基层,他们都算得上是高素质的精英,但一个书名都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和争议,你说到底是他们改变了基层官场,还是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改变和同化了他们?”肖桂国说,书名最终被改为《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选调生》。因为书名事件,编委会由最初的60人,缩减至10人。

推荐访问:党政领导 后备干部 选调生 肖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