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教官”


  动物既是人类的“益友”,也是我们的“良师”。它们在长期的生存中,练就了许许多多神奇巧妙的自卫狩猎的绝技高招。古今中外的众多军事统帅受此启发引导,又创造出了相应的军事仿生战略战术。
  蜘蛛战略 在很久以前,苏格兰国王布鲁斯在一次抗击英格兰军队入侵时被打败。他连续指挥了6次反击又全都失败了。军队被击溃,布鲁斯也被迫躲藏在森林中的一间小茅屋内。他灰心失意,彻底丧失了信心。蜘蛛刚吐丝系在对面的木柱上,布鲁斯就用手把丝扯断。但蜘蛛又重新开始吐丝结网。布鲁斯连续6次扯掉了丝网,蜘蛛却丝毫没有罢休的迹象,又顽强地第7次开始结网。这一次布鲁斯没有扯丝,看着蜘蛛终于结了一张大丝网。布鲁斯受蜘蛛这种不怕失败、抗争不息的行动启发、鼓舞,他猛地冲出小茅屋,对着群山大喊道:“蜘蛛尚且不畏失败,更何况我一国之君!我也要试第7次!”于是,他迅速召集溃散的军队,再一次向入侵者发起反攻,终于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他是使用了什么神奇战略,他大声说:“蜘蛛战略!”
  狡兔战略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军事家粟裕大将根据史书《战国策》中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模仿兔子生存的巧妙之术,提出了“打一仗换一个地方”、“打此仗预备打下一仗”等“狡兔三窟”的战略措施。粟裕将军认为:兔子性温顺,极易遭到天敌的捕杀。但它们却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还繁殖日盛,正是因为它们有一套预先掘洞窟防备危险、居安思危且机动灵活的本领。粟裕将军在围歼济南守敌之前,就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准备打淮海战役的设想。在淮海战役尚未结束前,又向毛泽东建议组织渡江战役……从而获得了我军“战神”的称号。
  蚕食战略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口号。22年后,毛泽东终于以几百平方公里的穷山区为根据地进而解放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毛泽东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个一个打。”像蚕吃桑叶,一点一点吃,逐渐将一张硕大的桑叶吃得精光,这就是所谓的“蚕食”。当年秦始皇就最早实行了“蚕食战略”,向东一点一点地扩张,最终吞并了六国,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老鼠战略 1972年夏,毛泽东针对中国周边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在会见外宾时说:“现在有原子弹……对付它要靠那个比较原始的办法,老鼠的办法,老鼠钻洞。”他总结了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和抗美援朝中的坑道战,又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全国广大军民人人参战,构筑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军事工事。
  20世纪末,美、俄、日、英、法、瑞典、瑞士等国也挖洞成风。瑞典许多城市已经同时拥有地下城了,而美国为了建造北美防空司令部,竟把科罗拉多州夏延山以下400米深处全部挖空了!
  特角战略 被誉为“常胜将军”的刘伯承元帅,曾率领十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此时,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正向苏鲁豫皖地区挺进,由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强渡黄河,深入豫西,3支大军构成了“品”字形阵势。刘伯承元帅形象地说:“这叫做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
  许多食草类动物,头上往往长有锐利的犄角,以抵御食肉动物的攻击。人们从此受启发提出了以“犄角”(即多支参差并进的部队)去“顶”住敌人最薄弱致命的战略要地,形成坚固的“犄角”战略防御体系,进而有利于形成战略攻击的态势。
  狼的战术 刘伯承元帅说:“作战有3种战术:一是牛角,二是马术,用后腿踢。三是狼的战术。成都有一条坡路,狼就在坡路上静坐等着,一个推手车的人下到半坡时,狼就照准他的屁股吃一块肉。推手车的人放也放不下,跑也跑不掉,乖乖地让狼吃去一块肉。狼的战术是高明的。”狼在捕猎时,常采取多路追击、集体配合、突然袭击、先选择孤立或弱小的目标再捕杀大猎物等战术。二战时,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就模仿狼的战术,创造了“狼群”潜艇作战战术,共击沉英军近400艘运输舰船。
  难怪丘吉尔心有余悸地说:“战争中最使我心惊胆战的就是德军‘狼群’潜艇的威胁。”
  麻雀战术 也称之为黄蜂战术或蚂蚁战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一支由500名步兵和一个骑兵连组成的精锐部队,向我山西长治县的范村进攻。我八路军129师以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5公里多长的山地、道路两旁,3人一组,5人一群,时聚时散,飘忽不定,伺机打击日寇。日军弄不清八路军有多少部队,一会向东攻,一会向西打,弄得晕头转向,阵脚大乱,几小时后被我军吃掉了大半。刘伯承元帅称范村战斗是“发明了麻雀仗”。他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仗’,有时一只麻雀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呢!”
  
  (周莲珠摘自《知识文库》)

推荐访问:教官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