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军事谋略大观


  1938年1月上旬,接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抵达太行山抗日前线,开始和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搭档;1950年10月下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辞别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赴京参加人民军队陆军大学(后称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至此,两位卓越的军事大家共同战斗了整整13年,他们率领的队伍一步步发展为著名的“刘邓大军”。期间,刘邓军政互补,“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邓小平语)在共同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战斗彪炳军史的同时。他们创造了二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实践检验的、极具指导价值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刘伯承邓小平共同创造的军事谋略思想——刘邓军事谋略思想。
  
  民工第一、争取民心,发动群众
  
  在军事斗争中,为达成一定目的而构想并运用的计谋与策略,就是军事谋略。因为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所以刘邓在运筹军事、思谋定策时,始终着眼政治,认为军事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军事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正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军事斗争,他们坚持人民战争致胜思想。比如,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始终认为,“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因此,他们主张对敌斗争应采取“争取民心,发动群众”的策略。
  要“争取民心”,就必须爱百姓如子女、与人民共休戚,刘邓在这方面可谓典范。1942年12月,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文章为刘伯承庆祝50寿辰,文中写道:“伯承同志热爱我们的同胞,每闻敌人奸掳烧杀的罪行,必愤慨形于颜色;听到敌人拉壮丁,便马上写出保护壮丁的指示;听到敌人抢粮食,马上就考虑保护民食的办法:听到敌人烧房子,马上提倡挖窑洞,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听到了有同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便马上打电话或电报加以责备。还是不久前的事情吧,他看到村外的道路被水冲坏了,行人把麦地变成了道路,他便马上督促把路修好,麦地得到了保全。这类的事情,在他身上是太多了。他不仅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从大小数千次的血战中,来保护我们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共产党员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本色。”师长刘伯承如此,政治委员邓小平当然不会后人!在爱民如子、凝聚民心方面刘邓是有高度共识的。
  要“发动群众”,即“应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军队,补充现有兵团,组织新的部队,积蓄与扩大国家的武装力量,以支持长期艰苦的战争”。
  根据这一策略思想。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一二九师根据毛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下,立即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开创根据地的工作。一面命令各团以营或连为单位,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的敌人;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太行山区的各地发动群众。”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刘邓的艰苦努力,太行山成为“日军难以征服的抗战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解放战争时期同样如此,刘邓的“争取民心,发动群众”策略思想与实践,使他们领导的部队周边涌现出了一座座革命的“人山”,为战胜不同时期的敌人奠定了胜利之本。比如。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很快站稳脚跟,正是这一策略思想。1949年10月,在回顾这一阶段的斗争时,刘伯承如是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也就是说,我们的军队结合人民以广大的面来包围蒋介石孤立的点……这也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谈话中,提起挺进大别山后的战斗,有这么一段话:“大别山这场斗争,主要是我们政策对头,包括军事政策。军事政策就是坚决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战部队地方化,搞军区、军分区。”正是由于广泛建立军区、军分区发动人民群众,刘邓大军才在中原落地生根。
  
  第二、战略轻敌,战术重敌
  
  在军事斗争中面临强敌,如果战略上过于重视敌人,就会不敢斗争;如果战术上过于轻视敌人,就会导致作战失利。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刘邓和毛泽东不谋而合:战略上敢于轻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
  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日军的长驱直入,国际国内都对中国的抵抗能力表示怀疑。这时,邓小平代表129师全体官兵,适时喊出了中华民族敢于轻视强敌的最强音:“没有疑问的,中华民族的儿女,是要站在最前线与日寇拼命的,他们是能够以自己的血肉,换取民族的解放的。”但是,作为东亚的强国,日军的战役、战术指导能力不容低估,低估了会犯轻敌的错误。因此,刘邓也特别强调:“敌我双方都有强的指导能力,都有政治上的锐敏性。”“敌人也善于研究我们,接受经验,不断改进其方针政策。所以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全副本领的斗争;不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要“善于总结经验,研究敌人,提出对策”。1937年9、10月间,刘伯承率领129师北上抗日,途中他反复跟干部们讲“今后如何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对付新的敌人的问题”。讲话中,他高瞻远瞩地说:“孙子兵法中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大家想来是知道的,我就用它来破题。知己,就是熟悉自己部队的状况。新形势下的知己,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发扬三大民主,搞好军事训练。对部队光熟悉还不够,还要迅速提高它,游击战怎么打。运动战又怎么打,二者的关系怎么摆。又怎样互相配合。解决了这一切,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就是了解敌人、研究敌人。目前要把敌人的装备、编制、训练、战术都了解清楚,他擅长什么,弱点何在,有何习惯,士气怎样,都要一一弄明白,不然今后作战要吃亏。日本侵略军是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军队,他们除了有飞机、大炮外,还有战车、装甲车,甚至可能施放毒剂。敌人的本质是虚弱的,会无所不用其极,这一点应该充分估计到。我们到太原领到防毒面具后,我来教你们使用。我在苏联学习时练习过,不过第一次我没戴好,气被憋得出不来,眼泪直流,可是吃了苦头。”一席话说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记,干部们愉快地接受下来了。正是敢于战略轻敌,又时刻注意战术重敌,129师坚持住了华北抗战,成为抗日铁军。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重兵“追剿”,形势极其严峻。这时。敢于战略上轻视敌人,就成为全军的精神支柱,刘邓适时提出:“应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敢于战略上轻视敌人,不是凭空呐喊,而是建立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并善于研究敌人基础之上的。当时,刘邓认真分析了对手:“我当面敌人只有23个旅,兵力分散,战斗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失败,战略上愈显被动。”此外,还有陈(赓)谢(富

推荐访问:谋略 大观 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