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大通学堂的体育人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tbt/ttbt201136/ttbt20113602-1-l.jpg
  一百七十年前,一群漂洋过海的洋人用大炮和鸦片轰开了紫禁城关闭了600多年的宫门;一百年前,一帮没有辫子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和良知开启了中华民族通往民主共和的大门。一百年后,我们漫步在绍兴大通学堂石板铺就的长廊上,感受着这百年前革命的惊心动魄。
  悠悠古纤道边,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在水城绍兴,大通学堂就这样静静地坐落在一条马路边,只有走近了才发现小小的拱门上方写着四个字:大通学堂。
  
  革命的火种 体育的雏形
  大通学堂位于绍兴胜利西路563号,原为贡院,后改为豫仓。1905年,徐锡麟和陶成章等为了隐藏革命力量、培养军事干部筹资租用了这个场地,创建了对浙江地区的反清斗争有着深远影响的大通学堂。这个三进的院落曾是光复会的活动中心,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令人耳熟能详的革命人士:章太炎、徐锡麟、秋瑾。
  这个学堂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簇耀眼的火种,点燃了革命者的激情;这里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学校,把近代体育的雏形带给了当时在校的学生,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大通学堂办学前后不过两年,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且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体育专修科和女子干校的先河。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是革命的核心地带之一。在那时,浙江盛产两类革命人——一类是拿枪的,比如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陈其美、王金发等;一类是拿笔的,比如章太炎、蔡元培、鲁迅、马一浮、马叙伦等。拿枪的人,通过一次次武装起义,让本来温和的改良派把现实看得更为真切,和平转型之路遥遥无期,革命情绪随鲜血与枪炮激荡;拿笔的人,通过办报著论,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男女平权,民主共和,天赋人权。人的禁锢逐渐打开,个性得以解放,人们开始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评判时局。
  而在拿枪的人当中,莽夫太多,很少有人具有军事才能,为培养更多军事人才,大通学堂应运而生。可以说,大通学堂当时以师范学校为名,暗地里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力量。
  
  放小脚变形象 巾帼不让须眉
  在这些革命人士中,以徐锡麟和秋瑾最为人熟知。在大通学堂进门右手的第一个房间,便是当年秋瑾被捕的地方。
  鉴湖女侠秋瑾在所有人的印象里,应该是一位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的女中豪杰,殊不知,她是一个小脚女人。如果有人说,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骑马、跑步,而且健步如飞,还能翻墙越脊、舞枪弄棒,用小小的“三寸金莲”支撑着弱柳扶风的身躯,是不是有些滑稽?
  在大通学堂担任解说的张静告诉我们:出身于官宦家庭的秋瑾在献身革命后,驱使自己学军事、学操练、学拳术、学骑射,终于练就了纵马驰骋、健如骁将的本领。为结交会党,她曾三次深入浙江腹地,又来往于沪杭,运动于军学两界,甚至亲手秘密试制炸弹,以致于险些被炸伤。是先进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体育精神,成就了秋瑾的理想,成就了一个让人称颂的“传说”。
  在那个年代,女人都是缠足的,幼小的秋瑾也没能逃脱这种厄运。因为缠小脚,妇女不能参加体育运动,不能锻炼身体,最终导致了“无能”。对“天足”进行了肯定后的秋瑾认为,缠足是束缚女子的第一道枷锁,所以就身体力行,自己解放自己,带头放了足。张静说:“如果从小时候就开始缠足,等到十几岁才放足的话,脚形已经基本上被固定,不会再变成正常的样子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半大脚’。”也正是因为如此,秋瑾不想让更多的姐妹经历这种痛苦,在寓居北京的时候,就组织了“天足会”,对“放足”进行大力宣传。
  据考证,秋瑾在放了脚以后,就戴起了一顶蓝色的鸭舌帽,身穿男装或西装,脚着茶色皮鞋。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日本籍教习服部宇之吉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秋瑾说:“我想变成比男子还强的人,所以就首先从外表上开始。”
  秋瑾不仅仅是从外表上改变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她还积极呼吁并组织女性参加体育运动。她要求解放妇女,要求妇女“常常运动”、“身体运动多强壮”的观点,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算得上是旗帜鲜明,主张先进了。改变“娇柔”就必须放足,而让自己的身体“多强壮”,体育运动就是最好的捷径。
  
  学军事练体育 成立“体育会”
  1906年,大通学堂的校长徐锡麟踏上了前往安徽的行程,出资捐道台去安庆任职。次年被任命为巡警学堂监督,他利用这一有利身份,筹组起义力量。原定当年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结业典礼时发动起义,后因结业典礼提前至7月6日举行,徐锡麟被迫将起义的日期提前,仓促起事。
  起义之日,徐锡麟率革命党人与清军搏斗一整天,亲手击毙安徽巡抚恩铭。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在写下了绝命书后,徐锡麟为了民族大义,从容赴死。
  在徐锡麟离开之后,黄怡接任了校长一职,秋瑾担任督办,而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由秋瑾主持。
  秋瑾在1905年9月12日给大哥秋誉章的信中说:“妹近在学校,身体甚耐劳,日习体操,能使身躯壮健。”信中所指的学校,就是秋瑾被俘的地方“大通学堂”,而“体操”就是指当时传入中国时间不长的体育运动——“兵操”。
  据了解,大通学堂只设体操专修科,分特别、普通两班。特别班是会党志士;普通班一部分是会党成员,一部分是进步青年,两班所授课程主要是兵式体操和器械体操。此外,也酌情兼授国语、英语、日语、教育学、伦理、算术、地理、生物、图画等课程。
  在校期间,秋瑾先后几次赴诸暨、金华、义乌、东阳、永康、兰溪、缙云等地,动员并组织了一百多名会党骨干到大通学堂集训。秋瑾对这些会党骨干的要求很严格,尤其是体能训练。由于有为革命军培养军事骨干的背景,军事体育训练就成了学生们的主修课。
  
  秋瑾女扮男装 亲自指挥训练
  秋瑾进入了大通学堂,担任学堂附设体育会教员的消息很快在师生中传开了。许多师生早就对秋瑾有所了解,因为徐锡麟在大通学堂时,常常讲起秋瑾在日本留学生中的巨大影响。
  第一天夜里,师生们开了个大会欢迎秋瑾,直到深夜才散会。最后一个离开会场的人叫赵洪富,他是大通学堂光复会的骨干,公开职务是学堂体育会的账房(会计)。当秋瑾通过他了解到大通学堂曾经买过枪的事后,十分兴奋。但当她知道这些枪至今还在仓库里睡觉,没有好好使用时,秋瑾便在心中下定了决心,要把枪发给学生,开兵操课。
  兵操课开始了。清晨,嘹亮的号声划破了宁静的上空,学生们立刻起床,叠好被褥,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秋瑾身穿男式体操军衣,怀藏勃郎宁手枪,腰佩明晃晃的日本倭刀,威武地骑在马上,后脑勺和普通男子一样垂着一条辫子。她带领学生列队穿过宁静的大街小巷,通过野草丛生、露水未干的羊肠小道,来到城外的大操场进行训练。学生们全神贯注,指挥官口令震天,兵操训练生龙活虎。
  所谓的大操场,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仅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在大通学堂从第一进厢房通往第二进的走廊上有一个小门,穿过这道小门,便是秋瑾当年操练的场所。
  除了进行兵操训练外,为了配合军事体育训练,秋瑾又特别设立“体育会”男女班,由她亲自教练。有时天下大雨,学生们就在饭厅或走廊里进行紧张的跑步训练。此外,还有夜行军、爬山、渡河等军事体育活动。而秋瑾不论刮风下雨,都亲临指挥,并和学员一起练习射击、学习军事技术,激励学员的革命斗志。学堂还在星期一、三、五,各安排一小时的器械体操课,设置了天桥、溜木、平台、铁杠(即单杠)、木马、秋千、铁环和跳远等项目。
  
  招女生开先河 学本领振民气
  秋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组织和宣传体育活动不单为了健身强体,更重要的是要振奋民气,救国兴国。绍兴体育会及大通师范学堂不但要培养小学体育师资,而且还要通过专门的体育训练培养革命军事干部。
  除此之外,她还曾打算开办一个女子体育会,招收女生学习兵式体操,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妇女体质,还能为今后的革命事业培养一支女子国民军。后因遭到绅、学两界的反对,女学生不敢前来报名,而改招各地革命党女成员来会训练。
  辛亥革命光复浙江时,首先抛掷炸弹炸巡抚衙门的“女子敢死队”尹锐志、尹维竣姐妹,就是秋瑾培养出来的学生。秋瑾在来到大通学堂之前,曾在“明道女校”担任过体育教习,尹锐志、尹维竣姐妹当时正是秋瑾的学生,她们三人和其他学生当时的合影至今仍挂在大通学堂的墙上。
  此外,在绍兴体育会的影响下,杭州体育会、丽水体育会等浙江各地体育会也相继成立。这些体育会大多是以“提倡尚武精神,强健国民身体,振奋民气兴国强种”为宗旨。这些体育会的会员中后来有不少成为辛亥革命中的骨干和辛亥革命后推动浙江体育事业的积极分子。
  
  这里曾是辛亥革命的核心地带之一
  这里曾有过惊心动魄的激情岁月
  这里还曾是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

推荐访问:大通 学堂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