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对策


  后进生和一般学生相比,在情绪上起伏不定,在认识能力上往往较低,在行为上反复无常,心态比较复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后进生心理状况,采用适当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
  
  一、遵循认识规律,坚持正面教育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思想纷至踏来,由于中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思想还没有完全定型,常常形成诸多“热点”,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产生迷惘,认识上呈现多元化。老师指出其错误,不易被他们接受,但同时还应看到他们的可塑性强,缺点和错误多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导致,产生对事物理解的片面、偏激。因此,教师应采用正面诱导、启发鼓励的方式,从认识心理规律出发,以实现后进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向上,勇于向前。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式的“我打你通”,努力在思想情感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
  
  二、实施情感渗透,消除心理障碍
  
  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思想教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后进生的感情是复杂的、微妙的,他们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心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感情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心性和闭锁性,教师要注意满足学生情感需要,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后进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同时要对后进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权利和义务,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
  
  三、培植意志品质,树立坚定信念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后进生一般心理比较脆弱,当学习遇到困难,同学关系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时,他们就会无所适从,甚至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这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要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善于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培植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韧性,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性,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鼓舞他们,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感召他们。坚信每个后进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增加“感情投入”,把自己的真诚期待暗示给学生,这样便会出现“罗森塔尔效应”。同时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于后进生的进步及时给予奖励和表扬,使后进生感到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肯定,并能在思想产生“共鸣”,在心理相容的情况下,后进生容易接受教育,逐步走上正路。另外,还要给他们成功创造机会、环境,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定他们走向新生活的信念。
  
  四、创设和谐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生活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否,在对后进生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环境,一是要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良好的班风是良好教育情境的重要表现,对班集体每一位成员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正确的群众舆论以及个人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约束和制止不良现象发生,带动后进生前进的力量。教师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友爱。通过文娱活动、体育竞赛、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后进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在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不断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协助,共同担负起教育后进生的责任,教师要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好下一代的认识,传授教育后进生的方法,帮助家长提高科学教育素养,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有效经验和家长商量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对那些有劣迹、学校教育无能为力的家长,教师要主动配合公安、行政部门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应注意社会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当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途径统一,步调一致,形成正向合力时,其教育工作效果最佳。
  (作者单位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丁洪刚

推荐访问:对策 转化 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