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


  摘 要:以城市无业人员、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犯罪呈现出一种日趋严重态势。事实表明,现有的以刑罚打击为主的消极刑事政策具有诸多弊端,难以抑制日趋严重的弱势群体犯罪。西方社会支持理论推崇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该理论所假定的一系列事关社会支持与犯罪关系的命题多被实证研究所证实。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这已经成为致使弱势群体犯罪的一类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理论对于我国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社会支持理论所推崇的积极刑事政策为预防和减少我国弱势群体犯罪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积极刑事政策;社会支持;弱势群体;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6-0086-08
  
  以城市无业人员、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犯罪呈现出一种日趋严重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①。总体而言,国家对弱势群体犯罪采取的是一种以事后刑罚惩罚为主的刑事政策,这在学术界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控制理论主导的犯罪学理念。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作用,是一种被动的、外在的、强迫性的消极刑事政策。
  实践表明,消极刑事政策不仅难以降低弱势群体犯罪率,而且与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也不相协调。因此,寻求一种积极刑事政策为形势所需。西方社会支持理论从人的利他动机视角探寻犯罪原因,从社会支持角度寻求预防犯罪对策,倡导一种主动的、内在的、非强迫性的积极刑事政策。借鉴西方社会支持理论,构建预防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来预防和减少弱势群体犯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指的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向特定对象(一般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可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给予。社会支持具有四方面特征:(1)社会支持的提供者为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该网络由不同的社会层次组成,如政府、群体或个人等。(2)社会支持的接受者一般为需要接受支持的个体,大多为弱势群体。(3)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4)社会支持具有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功能。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弗兰西斯•卡伦(F.T.Cullen)从犯罪学角度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假设人既有自私和犯罪的动机,因此需要控制;又有利他及接受和给予支持的潜力,因此需要帮助其发挥潜力。当这种给予并接受支持的潜力得以实现时,犯罪的危险性就会降低。社会支持对预防和降低犯罪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如社会控制,而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是其他变量影响犯罪的前置条件。比如说,当社会支持较低时,社会压力更可能导致犯罪
  ② ⑤
  参见曹立群、任昕主编《犯罪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3-95、97页。)。
  (一)社会支持在预防、降低犯罪过程中的功能
  根据卡伦的研究,社会支持在预防、降低犯罪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②:(1)社会支持具有缓冲器的功能。当一个人感受到家庭或者社区的支持时,这种感受有助于减轻社会紧张和压力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从事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可能。(2)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或行为。一个具有明显利他思想和行为的人会更少地从事犯罪行为。(3)社会支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4)社会支持是社会控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5)给予社会支持也可以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二)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实证研究
  1.政府层次的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
  以国家福利支持为例,通过对不同国家杀人犯罪率的比较分析,萨瓦雷南(Savolainen )发现,在那些高福利国家几乎不存在这些受经济上不平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杀人犯罪。迪弗伦佐(DeFronzo )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财政福利水平与犯罪率关系的研究。在一项针对美国39个大城市的研究中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公共援助水平与杀人、强奸以及盗窃等犯罪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④
  Uberto Gatti ,Richard E. Tremblay,“Social Capit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Eur J Crim Policy Res,13,2007,p.236,pp.242-243.)。
  2.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的社会支持与犯罪相关性
  桑普森(Sampson )等考察了“集体效能”( collectiveefficacy)与犯罪率的关系。集体效能指的是社区居民间相互信任并且愿意为了共同利益而介入公共事务。集体效能以社会控制规模和社会团结和信任规模来衡量。在控制了市民种族、年龄以及之前谋杀犯罪率等变量基础上,集体效能水平与亲密人群间的谋杀及非致命性暴力侵害犯罪率呈现负相关,此外,邻居间表现出的高水平的集体效能,还使得妇女们更有可能化解相互间的矛盾,转向相互间的支持④。
  赖特(Wright)和卡伦(Cullen)的研究发现,父母确实影响子女犯罪的可能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方面,而且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支持方面。父母支持对子女犯罪的可能性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控制的影响更明显地表现在个人层次上(即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父母支持的影响更明显地表现在家庭层次上(即以家庭为分析单位)。对子女支持较高的父母更可能对子女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二者的结合产生更高的父母效能⑤。
  (三)简要归纳
  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犯罪生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社会支持缺乏是引发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对预防和降低犯罪能起到直接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其他变量而对预防和减少犯罪产生间接的影响。
  社会支持与犯罪生成关系表明,从预防犯罪角度考虑,应该想方设法提供各个层次的社会支持,通过家庭、福利及教育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群体、邻里以及城市去加强社会人际网络联系,提高社区参与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减少个人主义,宏扬社区精神(注:Uberto Gatti ,Richard E. Tremblay,“Social Capit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Eur J Crim Policy Res,13,2007,p.245.)。
  二、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缺乏之表现及其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社会支持的接受者往往是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缺乏已成为我国当前弱势群体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
  (一)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缺乏之表现
  当前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支持接受者增多、社会支持提供者减少、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缺乏。
  1.社会支持接受者增多。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弱势群体的规模约在1.4亿—1.8亿人左右,有的学者估计有2亿(注:参见吴碧英《中国城镇经济弱势群体救助系统构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以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状态的差别为标准,可以将弱势群体大致分为三类 (注:参见林昱炜《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困境及其分析》,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弱势群体。这类群体以自然性弱势群体、“体制外”的人员和传统“三无”人员为主。二是有传统组织的弱势群体。这类弱势群体以困难企业职工、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为主要对象。三是既不受社会关注又无组织代言的弱势群体。这类群体以农民、民工和失业人员为典型代表。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预防 犯罪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