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之于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摘 要: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 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李寒,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3-0030-06
  工匠及工匠精神在我国历史中早已存在,然而,相较于西方,曾几何时,我国的工匠精神一度沦落。所幸的是,新世纪以来,工匠精神逐渐升温。2013 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以提高其工业竞争力。2015 年,中国引入其核心理念,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正式拉开中国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序幕。同年,央视推出《大国工匠》系列片。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craftsman spirit),此时教育领域倡议的工匠精神集中于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2017 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同年 12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于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精益求精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大众视野。”[2]由此观之,“工匠精神”渐次流行而成一大热词。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3]因此,工匠精神乃成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之热点。截至2018年10月底,在中国知网上,以“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为主题,检索出900篇论文,近三年占890篇;以二者为关键词则检索出313篇论文,近三年有308篇。“工业 4.0”时代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必从职业教育抓起,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国工匠”。
  一、 工匠与工匠精神
  中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产生工匠群体的国家之一。工匠即手艺人——熟练掌握某手工技艺并以之谋生的群体。凡具有专门技术技艺者皆可称工匠。[4]因此,可以说,華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史。我国有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崇尚工匠精神,如铸剑鼻祖欧冶子(约前560—510)、百工圣祖鲁班(前507—444)、水利工程巨匠李冰(前302—235)、陶瓷祖师赵概(304—?)、造桥巨匠李春(595—605)与布业之祖黄道婆(1245—1330)等所代表的匠技、匠艺、匠心和匠魂,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工匠精神。庖丁解牛之道、运斤成风之精、津人操舟之神等则将工匠精神升华到了审美的境界。苏州园林、徽派建筑、万里长城及敦煌石窟等则是体现我国工匠精神之杰作。我国现在也有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航空手艺人胡双钱及捞纸大师周东红等大国工匠,以及格力、华为和中国高铁等世界品牌。
  中国的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它发端于古代的工匠技艺。《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1130—1200)注之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古代未明确提出工匠精神一词,却对此早有诠释。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将能工巧匠视为“济世圣人”。清代魏源(1794—1857)提倡“技进乎艺,艺近乎道”。可见,工匠精神之于华夏文明源远而流长。吴国盛指出,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推进了人类文明。[5]人类文明不能缺少工匠,更不能缺少工匠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artisan(工匠)的词根 ars 源于拉丁语,ars指体力劳动,意为“捏合与塑造”,后渐变为“技能、技巧或技艺”(art)之意。有工匠之意的artisan的广泛使用则在17世界早期。[6]西方工匠与工匠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工匠精神是“非利唯艺”的。工匠并非为利,而是追求创造的完美与极致。此时,追求至善乃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诚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所言,“对任何一个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7]中世纪时,工匠精神被赋予更多的神学色彩。人们将劳作视为救赎之径,匠技匠艺也为获得救赎开启了方便法门,由此诞生了虔诚的工匠文化——敬畏、专注与负责的工作精神。同时,随着手工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等的确定,工匠群体养成了以质取胜、至善尽美的制造和创造精神。工匠精神也随之而更加彰显无余了。
  二、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智造”的目标,中国需要能工巧匠,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唯有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乃其内核与灵魂。
  工匠精神诞生于手工业时代,发展于大工业时代,并在现代工业时代重获新生。何为工匠精神?学界尚无权威定义。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1943—)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为将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愿望。[8]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态度与品质,并成为个人或群体的精神特质[9];它是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10],是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11];它是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6],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匠人在生产或加工产品时运用高技能水平,对待产品品质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12]

推荐访问:探析 工匠 职业教育 之于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