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报道“转型升级”的策略


  农业问题再度成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新闻媒体的农村经济报道承担了涉农信息传播、政策解读、典型引导、社会动员等任务。新时期,农村经济报道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实现“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助力推动作用。
  农村经济报道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
  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农村经济报道需要“转型升级”的客观条件。
  首先,我国农村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各地都在坚持以市场改革为取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收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引导传统农业不断融入市场、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改变城乡经济二元化格局,这是新时期政府农村经济工作的难点,理应成为今后农村经济报道的重点。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缩小,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困难加大;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减薪或裁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就业和增收,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在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阶段,尤其应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此,新闻媒体必须把国家利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涉农新闻特别是农村经济报道的比重。
  再次,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定位。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新世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二十字基本工作方针,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新闻媒体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调整变化,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经济报道,以发展的眼光和崭新的视角,创新农村经济报道。
  农民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是农村经济报道“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首先,农民增收的现实愿望带动其对涉农经济报道需求的增长。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递增。很多农民不再拘囿于粮食生产及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开始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养殖业的发展及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因此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剧增。新闻媒体涉农经济报道的深度、广度、权威性以及反馈速度便成为其获得农民认可的切入点。
  其次,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其认识到农村经济报道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农民已经意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性,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和信息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媒体提供的涉农经济信息去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学习成功典型的创业经验以增加收入、创造财富。
  我国农村经济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报道比重偏低。传媒资源是社会公共资产,每个社会成员均应享有。而我国的大众传媒基于广告收益及信息成本的考虑,在经济信息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农村受众等弱势群体的传媒歧视,偏重于向社会强势阶层提供经济信息服务,这就使得农村经济新闻比重偏低,与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80%的国情不相适应,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报道视角陈旧,没有跟上形势发展。当前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综观当前的农村经济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报道视角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跳出旧有的农村经济报道的思维定式,报道内容因循守旧,报道形式不思创新,逐步僵化,既得不到广大农村受众的认可,也失去了应有的广告市场。
  报道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农民,不能反映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很多从事农村经济报道的媒体工作者对农业、农村、农民缺乏深入了解,不清楚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及发展的新态势,不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农村经济报道假、大、空的成分多,务实的成分少,浅薄的内容多,深刻的内容少,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实际的指导价值;更有甚者,部分媒体工作者既不熟悉各种涉农政策、法律、法规,也没有深入农村经济生活的第一线,在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況下,闭门造车,不是为“农”作报道,而是为完成任务而作报道,所作的农村经济报道背离客观事实,对农民起到了误导作用。
  “以农民为本”报道意识的缺失。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报道的主要目标受众,所以在农村经济报道中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的报道主体地位被边缘化了。综观我国各类媒体的农村经济报道,大多以政府的农业部门或政府官员为报道的主体,主要内容要么是领导视察新闻,要么就是某个地区的某种农产品喜获丰收的工作成绩,要么就是用一些统计数字去描述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等大好形势,而反映当前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以及有关涉农经济政策解读、农产品供求信息、创业致富知识等农民急需内容的比重相对较低。
  片面强调信息的传播数量,信息的实用性不强。现有农村经济报道所传播的经济信息表面上看数量多、信息全,但存在信息传播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如,有些涉农经济信息的传播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具有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实用型涉农经济信息的传播力度不足。在大部分农村经济报道中,反映产中生产形势的信息比重过大,而农民更需要了解的那些反映产前预测、产后加工与流通的信息比重偏低。从信息层次来看,存在着表面信息多、深层次综合分析以及帮助农民进行决策的信息少的问题;农村经济报道所传播的信息一般仅涉及农业信息,与农村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等有关的信息很少,不能满足农村各阶层农民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求。
  有关涉农经济政策的解释性报道力量薄弱。根据农民的特点,只有对涉农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阐述、清晰的解释,才可以使其更好地领会政策的内涵,这就需要媒体运用解释性报道来完成此项任务。解释性报道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在农村经济报道中,解释性报道主要运用于党和政府的涉农经济政策的解读,而现有涉农经济政策的解释性报道存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大部分媒体有关涉农经济政策的报道仅涉及“新近出台了哪项政策”、“政策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单纯的信息传播使农民不能了解党和政府的涉农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和前景,也不能了解自己通过这些政策能得到哪些实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政策传播的目的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新时期农村经济报道“转型升级”之路径选择
  调整宣传战略视角,切实将农村经济报道摆到重要位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经济报道的重点应该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在我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从政治高度着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对农村经济报道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农村经济报道的比重,用崭新的视角去追踪、记录和反映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当前,很多农民观念陈旧,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市场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因此,当前农村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使其树立市场意识、自主创业精神以及科技增收的理念。农村经济报道应该对农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介绍,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经济信息,培养农民的按需生产意识、大市场意识、适度规模意识和竞争主体意识,使农民可以在充分了解农业市场的情况下,自主创业、自主生产、自主经营,提高农民的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市场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推荐访问:农村经济 转型 策略 升级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