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之间的关系研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cxd/scxd201530/scxd201530136-1-l.jpg
  摘 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格局是由沿海向内陆,由点到面展开,东部沿海地区较早参与了国际分工,承接了大量订单,从而本身的加工制造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然而作为一个要素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制造业上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非常显著。东部地区日渐高涨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不能支持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限制于不便的交通而无法发挥这些优势。因此,制造业在我国能否完成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对于我国能否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制造业;梯度转移;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内由于“文革”的波及,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也一直对我国采取经济上的封堵措施,使得经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上的制造业转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纳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这些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是因为在20世纪末期,西方主要工业国和日本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高,已经不能支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国国内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它们急需将这些夕阳产业转移出去,转移到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升级层次主要经历了以下一些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拥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大量高素质并且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我国拥有一个广大的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市场,因此承接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向下转移,成为了“世界加工厂”,在此阶段我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希望通过为国外厂商代工,间接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中。
  第二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上涨得非常快,由于这方面比较优势的丧失,跨国公司开始倾向于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越南等仍然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此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传统的OEM厂商通过长期的代工生产也开始提高自己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并且由于厂商众多竞争激烈,国外需求企业也提高了自己的议价能力,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更加摊薄,因此中国的制造商面临着重大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我国的整车生产量,钢铁产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此处插入数据,各种产量)。因此我国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可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相对不合理,这严重桎梏了我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43320元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达到了国际上的中等收入水平。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如果不能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那么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就是低端制造业无法向高科技产业演进从而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带来“中等收入陷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H-O模型认为一国会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便宜和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我国基于本国廉价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着重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将许多廉价的工业制成品销往发达国家。可是,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当不均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能已经丧失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以及土地优势,并且不再具备政策优势,例如税收优惠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明显不能支撑东部的经济发展,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却仍然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我们完全可以将考虑将东部地区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方面既可以促使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西部丰富的人力,土地和自然资源。因此,单一得得出我国当今全国都需要制造业产业升级这个结论是不合理的,必须要分地区来看。
  梯度转移理论,是指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不是均衡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使得本地区的创新等到发展,继而继续对低梯度地区扩散,低梯度地区则通过接收扩散或者寻找机会完成跳跃式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部门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创新占主体的专业部门构成,则说明该地区具有发展潜力,属高梯度区域。第二,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一般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和技术逐步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第三,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从梯度转移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要素禀赋和地理位置等的天然差异,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是不可能平衡的。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会像高梯度地区流动,使得区域差异越来越大;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趋向于饱和,亟待产业的升级,从而使得生产要素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与此呼应的是“极化——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效应,而扩散效应指的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吸纳和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早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的一些历史原因和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固有的一些区位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采取了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政府直接投资等手段平衡地区发展,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都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先一批开放的地区,并且本地自身的工业基础良好,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承接了更多国际产业的转移,成为了我国经济梯度中的高梯度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则在“极化效应”的影响下向东部地区集中,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下图分别选取了东中西2009年至2013年各年的GDP总值的比较。

推荐访问:制造业 梯度 产业升级 转移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