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正日益加大,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模式;优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79-03
  
  一、高技能人才的基本内涵
  
  技能是个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性的概念,技能的发展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并和一定的经济形态紧密相连。高技能人才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农业社会也有高技能人才。他们的技能远远高出一般水平的人,人们称之为“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泛指手艺精湛的技能人才。他们不仅通晓某一行当(工种)的全部操作技术,而且能做出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工业社会高技能人才更趋专业化和职业化。
  目前这些阐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概括出了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1)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3)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4)较高的创新能力;(5)较高的敬业精神。在这其中,“必要的理论知识”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形成的关键因素:“有较强动手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是高技能人才的特色与价值所在:“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达到综合素质要求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技能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
  
  高技能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要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才能养成。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应理论实践共存,而更突出实践。按照模块中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以模块中的知识为主要内容构成理论教学体系,按模块中的能力为基本要求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贯穿于两个体系之中。理论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培养目标中知识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在理论教学中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包括实施素质教育、掌握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所必须进行的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职业教育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围绕培养能力来展开的,而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以培养能力为理论教学的核心,明确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并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通过多种实际训练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职业院校的教学应当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又能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操作技能的养成又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如示范、讲解、练习、反馈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活动更注重实践性。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强化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注意与职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的经验,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为一体。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等综合特性,对于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高超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
  为了有效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通过能体现和涵盖职业功能模块中工作内容的项目教学,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人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际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项目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参与性——反馈式技能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操作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了的动作方式。职业活动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能否顺利地完成这些活动,取决于人们对实现这些活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技能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学习行为就是对反射的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通过反馈原理可以强化技能学习的效果。图式理论认为,要发挥动作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学习者必须主动、自觉地发挥认知的能动性,尤其是遇到较为生疏的动作情境,更应充分发挥认知和知觉的作用。操作技能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凭某一种学习理论虽然不能解释所有的学习活动,但可以从某些方面揭示出学习的规律。因此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上理论为找到更加适合于操作技能获得的方法——参与性——反馈式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参与性——反馈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大脑中产生对即将学习技能的直观映像,并对刺激所带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模仿、尝试,学习某项操作技能。教师在练习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及时反馈,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使正确的动作得以巩

推荐访问:高技能 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