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理论,对关键能力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企业对关键能力的需求状况入手,对关键能力的各个能力要素进行了归纳、说明和分析,先后得出了企业所需要的各个能力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形成模型和培养行动策略。
  关键词:关键能力;策略;行动导向;项目教学
  
  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关键能力是指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具备的仍然能起作用能力。因为这一能力它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能使劳动者更快适应新的工作领域,重新获得新的职业能力。这种在任何职业中都应具备的能力,并且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被称为“关键能力”。具体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整合学科能力组成,不包含专业能力。
  
  1企业对劳动者能力结构需求现状分析
  
  技术的更新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波及到职业更替的速度,使学生在就业时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实现对岗就业。职业学校面对这样的现状,更实际的做法就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即重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整合学科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和接受信息的不对称,以致出现企业纷纷打出“不招毕业生” 的招牌,而大批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状。
  那企业终究需要怎样能力结构的人才,而哪些关键能力又是企业最看重的呢?湖南师范大学有一课题组针对企业需求的能力要求,在国内企业中做了一项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诚实可靠”的重要性最大,这与普遍认可的实际情况也是吻合的,排在前五位的关键能力因子还有 “组织中自我约束” 、“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量意识” 、“安全生产意识” 、“对工作任务的准确执行” 。排在前十位的主要因子中有五个独立性与责任心层面的因素,一个应用科学的學习与工作方法层面的因素,三个组织与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层面的因素,二个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层面的因素,一个承受力层面的因素,五个关键能力的维度中排名前十位的都有涉及,总体来说没有涉及专业能力,都是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下面表1所示的数据是这个课题组对企业进行调研后,统计的分析表。
  
  2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关键能力培养途径和策略
  
  2.1关键能力培养的操作模式
  关键能力的获得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这要求学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学生在接触具体的工作过程时,能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关键能力形成模型如图1所示。
  
  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这就要求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在行动体系的框架下,这一整合将使得学习过程按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完成的是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这样一个过程。它是以与工作过程中紧密相关的各种知识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采用行动过程和结果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
   团队知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隐性知识以个人为载体,个人知识向团队知识转化的过程用虚线表示,见图1的左半部分;图1的右半部分表示关键能力的前期开发过程。开发关键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前期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岗位进行细分这一过程呈现相互反馈、相互交流的网络化状态。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的增殖。在图1中,增了殖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因为学生在进入项目 之前就应该掌握一定的显性知识和一部分的隐性知识, 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增了殖的知识通过积累成为关键能力,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正是能力内化的过程。
   关键能力的开发本质在于把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未知的或新的实践操作情境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工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树立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工作过程中的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经过身体力行的体验、感受,将其内化于大脑,从内部输出而转换为实际有效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以认知主体和建构主义为心理学基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原来知识的本身,而是“增了殖”的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专家、帮手、合作者、教练、顾问、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2.2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一定情境中并通过行为外显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在学校内培养,但关键能力如方法能力的培养、良好工作态度、操作经验、企业文化等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因而,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生最终是要进入到企业当中的,用人单位满意才是一切满意的归宿。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才能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企业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客户。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学校要把企业当作一项有长期价值的资源开展深度合作,真正地把起点放在企业的需求上,使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为了校企双方要保持信息畅通,职业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与企业沟通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开发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课程体系,并根据市场变化对课程体系做出及时的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适合学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学校培养策略
  课程设置策略——课程综合化。关键能力包含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学科的能力。关键能力的课程开发应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对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来说,经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成果,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是学习行动成功的关键,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行动成功的目标,尝试与挫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动。这样,该理念下的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推动课程变革的力量。它代表了课程的焦点,不只是以技术为内容的学习过程,而是有它外在的功能性。关键能力的建构让教学从学习领域融入了工作领域的情境之中,它意味着这种课程方案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有全新教学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行动体系” 之中。
  技术要求学科交叉, 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上对专业性的理解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课程变革应该以合作式的学习为目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 因而它适合于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后的课程设计应在企业或学校工作现场进行,以保证职业的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的整合。
  教师要对实践行动领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需要教师理论上的帮助,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上的指导,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随机的,不仅涉及本学科的内容,而且可能涉及多学科的内容,甚至是跨专业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能力,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增强应变能力。这就是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找到关键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学的平衡点。这一过程要求首先按照关键能力培养需求状况和学生能力倾向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将其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

推荐访问:匹配 培养模式 需求 能力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