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摘 要:总结了高职教育“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具有的特点: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协同性等。对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订单式” 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化改革与探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51-03
  
  1 前言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切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有利于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2 高职教育“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院)及学生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实现预定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合作培养的基础,是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与其他“订单”生产最显著不同之处,也是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最需要关注的方面。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是特殊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观能动性是整个合作过程和预期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再次,“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
  3 高职教育“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根据经济规律、市场需求、行业特征、企业要求、职业标准培养人才,是发挥和共享资源优势, “校企连姻、产学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具有以下特点: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协同性。
  (1)专业设置的市场性。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满足企业需求的行为,是完成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监控教学质量, 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了行业和企业要素。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强。培养出的学生不仅熟练的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而且具有较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3)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 其职业岗位明确,课程设置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特征,以行动导向开展项目学习,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为一体,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生产和服务实践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教学过程的协同性。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实施的过程,是校企紧密合作的过程。从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教学内容的落实、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都需企业协作参与,“订单式”培养实施过程,不仅有效发挥了校企各自优势,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还可提升双方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实现互利与共赢。
  4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作为产学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从1992年至2007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集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文献577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篇;发表时间主要在2003年以后,在此之前几乎空白。其中《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6种核心期刊密度相对较高,刊载订单培养类文献量为73篇。
  从2003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讲话,到2004年教育部等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掀开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序幕,许多高职院校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订单式”培养探索,通过对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如“软件应用”、“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护理”等专业的“订单培养”实践,对“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教育部教高司[2006]16号文件,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推进了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深入实践。
  分析归纳高职“订单培养”研究文献,发现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索:(1)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3)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保障体系研究;(4)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等。
  初期的研究,许多只是经验之谈,缺乏对这一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也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普遍规律的探索,难以为其他职业院校借鉴与运用。2004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刘晓欢等率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规律做了有益探索。在文章中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过程控制等要素,指出了这一模式在有效运行及培养目标针对性方面的局限。
  刘晓欢等人的研究引领着“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张健从政府促成的整合机制、培养目标的导向机制、课程设置的规范机制、合作效应的双赢机制、遵守规则的诚信机制和政策法规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如何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双向互动、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金崇华通过对高职订单式与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特点比较分析,指出其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三师型”师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和学科式统一的关键。方华从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应处理好“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人、针对性与适应性、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等四方面的关系。
  陈倩媚、李联卫、罗湘、刘春林等分别以“国际金融”“物流”“药学”“商务英语”等专业为重点,阐述了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杨惠贞、朱晓红、袁玉玲等3篇文献涉足有关“超市连锁经营与管理” “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订单 现状 思考 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