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全球治理结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时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能源供需等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特征,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呈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发达国家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被迫率先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调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不断加大。主要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相对滞缓,内需疲弱,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较前十年有所弱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08—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自0.6%升至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从6.0%降至4.7%。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较2013年将提高0.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仅提高0.4个百分点。从今后一个时期看,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崛起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主要方向。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继续上升,“东升西降”格局更加明显。据IMF测算,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超过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较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未来十年,该比重将升至64%,全球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
  世界经济增长“回归常态”面临巨大挑战。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丛生。新兴经济体增速显著放缓,中国经济减速、大宗商品繁荣期告一段落、融资环境逐渐收紧等因素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在改变,加之结构性矛盾凸显、政策空间减小、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等诸多因素制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减弱,提高增长率和生产率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增大。尤其在发达国家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过程中,全球流动性将持续紧缩,过度依赖外债和外需的国家金融脆弱性暴露,个别国家可能会发生货币危机。总体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仍将呈现疲弱态势,难以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国际技术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围绕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清洁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3D打印、生物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力促创新,力推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利用后发优势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加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趋势看,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生产成本有望实现大幅降低,加之绿色、低碳、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国围绕市场、技术、资源、人才、规则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同时,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强大压力和动力,促使各国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生产和出口,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也将进一步凸显。
  主要经济体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全球产业布局加速调整。美国失业率长时间处于高位,劳动力供给充裕、工资增长受到制约,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能源成本显著下降,加之美国政府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投资美国”计划,本土制造业加快发展,海外产业出现回流。2009—201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是2001—2008年年均增速的2倍。波士顿集团去年9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考虑到回流美国的企业显著增多,预计2020年前可创造60万—120万新增就业岗位。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开始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加工组装环节的重要发展基地。一些资源富集国也在调整单纯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谋求依托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重化工业集聚发展。
  (三)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
  本世纪以来,美国在页岩气勘探和开采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带动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量高达676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7%,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显著改善了美国能源供求关系,2012年美国原油和天然气净进口量分别下降了11.8%和22.2%。美国能源部预测,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日益成熟,未来美国页岩气和原油进口量还将进一步下降,2020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将降至620万桶/日,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页岩气则转为净出口,总体能源自给率将达95%,较2010年上升14个百分点。同时,亚洲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需求地。《全球能源展望2013》称,2035年中国原油的80%、天然气的40%均需依赖进口,从而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日本、韩国、印度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也将明显增长。
  长期以来,保证原油供应稳定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战略利益之一。随着美国能源自给率大幅提高,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可能有所减弱,未来美国有可能减少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介入,甚至削减在中东的军事存在。由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互相交织,美国在中东地区力量减弱后,该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全球原油价格剧烈波动,甚至导致短期内原油供求严重失衡,增加中国、日本、印度等原油进口国面临的原油供应风险。

推荐访问:治理结构 金融危机 变化 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