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及农药合理使用方法


  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为快速、有效、经济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农业丰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较大危害。农药残留及其产生的污染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并影响到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原因
  1.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由于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用农药防治病虫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过多使用农药,加大了农药残留,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根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材生产。但由于其对害虫的击倒力强、速效性好、药效长,部分农户仍喜欢使用。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使用了含有高毒农药成分的假农药。农药生产企业为谋求非法利益在中等毒、低毒的杀虫剂单剂或复配剂中加入高毒农药成分,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施用到作物上,导致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4.增加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次数。有些农户不能对症用药,乱用药,用错药,甚至出现杀虫剂用于控制病害,施药时间、时机不当,错过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难以控制,甚至认为规定的农药使用剂量太低,为提高防治效果盲目加大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致使残留量超标。
  6.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品种。有的农户一旦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加大用药量,认识不到病虫已产生了抗药性,结果用药量越来越大。
  7.未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收获。施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越近,农药残留量就越高。有的农户头天喷药第2天就收获上市,或者在采摘前喷施残效期长的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真正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协调利用物理防治措施,推广生物农药,科学合理应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无害的目的。
  2.对症用药。农作物病虫草害种类很多,其发生、危害规律和特点有很大差异。各类农药的产品又很多,其防治对象和作用特点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根据防治对象的种类和特点,选用最有效的农药产品,才能达到防治目的。否则,不但效果差,还会浪费农药,耽误防治时机,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3.采用先进药械。积极引进先进的施药器械,不断改进施药技术,推广“精、准、细” 施药技术和低容量喷雾技术,解决因“跑、冒、滴、漏”造成的药剂浪费问题,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和药剂的有效利用率。
  4.适时用药。要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确定防治适期。防治虫害,要在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用药,钻蛀性害虫要在幼虫钻蛀前用药。防治病害,要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如果错过防治适期,则效果明显降低。
  5.严格掌握用药量。药剂使用剂量是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降低用量会影响防治效果,过多地增加用量,会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使农作物受害。因此,在田间喷药时一定要用专门标准器皿按规定标准计量,切不可拿瓶盖或其他非标准器皿进行计量,更不能拿药瓶往喷雾器中随意倒药。
  6.合理混用农药。合理混用农药,可以兼治不同种类的有害生物,提高防治效果,节省人力,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但不是所有的农药都可以任意混用,必须根据农药性质、剂型等合理地配合使用。混合的主要原则是:混用必须增效,不能增加对人、畜的毒性,有效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对作物不产生药害。对混合的农药,要随用随配,不宜贮存。
  7.轮换用药。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容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杀菌剂,连续使用数年,防治效果会大幅度降低。轮换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品种,是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生产上,要避免因某种农药防效好就长期使用,或是因某种农药防效下降,就加大使用剂量。
  8.不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收获。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时间距离收获的天数,这是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收获作物,以防止人畜中毒。
  (赖载万 福建省武平县农业局 邮编:364300)

推荐访问:农药 超标 使用方法 残留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