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腈纶产业


  对比涤纶、锦纶等其他化学纤维产业的风声水起,腈纶就像是一个步入迟暮之年的老人,生命还在继续,但已无精彩可言。
  下游需求不足、新产品应用欠佳、科研课题寥寥无几、原料供应无法自给……新老危机的相继发生,让中国腈纶产业链就像一排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自下而上引发的危机,但宏观经济大环境是公平的,对比涤纶、锦纶等其他化学纤维产业的风声水起,腈纶就像是一个步入迟暮之年的老人,生命还在继续,但已无精彩可言,如何提高自身内在竞争力是中国腈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3月中旬,腈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聚首上海,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丙烯腈与腈纶论坛上共同探讨中国腈纶未来的方向。在去年行业经营惨淡的氛围下,这样真诚的沟通、积极的态度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
  高成本 低利润
  去年2月中下旬丙烯腈价格指数最高点至17800元/吨,6月中下旬最低点至11000元/吨,价差近7千,落差近40%。腈纶短纤价格指数2月末涨至最高点21800元/吨,6月末跌至最低点15400元/吨,跌幅近30%。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纤网(CCFEI)的高级分析师孙敏称:“2012年腈纶整体产业链弥漫着‘高成本、低利润’的气氛。”
  对于腈纶来说丙烯腈无疑是首当其冲的高成本推手,截至2011年,中国只有10个丙烯腈生产商,总产能128.9万吨,这些企业大多是国内三大石化企业的子公司,其中中国石油丙烯腈产能为70.7万吨/年,约占国内产能的56.2%;中国石化丙烯腈产能为42万吨/年(合资公司上海赛科能力按照股权50%折算),约占国内产能的33.4%。
  吉盟腈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君表示:“除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近些年来基本都徘徊在高位,这就导致了丙烯腈的价格较高,而国内的丙烯腈供应缺口量也较大,2012年国内进口丙烯腈55万吨,占国内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缺口又进一步助涨了丙烯腈的价格,从而导致了腈纶价格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差距不断扩大。”
  丙烯腈虽然供不应求,但是去年以来丙烯腈生产商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减小。2011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7921元/吨,2012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4248元/吨,降幅达20.50%。2011年丙烯腈进口量54.19万吨,年均价2320美元/吨,2012年进口量55.54万吨,年均价1877美元/吨,同比进口量减少2.49%,价格降幅19.09%。
  吉林石化销售管理部的刘珂琳经理告诉记者:“腈纶出口增速放缓,ABS、PAM的需求恢复缓慢都使得丙烯腈产业链的供需平衡表现的很脆弱,下游需求不足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腈纶卖不上价,传导到原料市场价格也自然上不去,现在的市场是不愁卖,但就是没利润。”刘珂琳表示市场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撑不下去的企业只有面临关门的结果,而他预计2013年丙烯腈的价格将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涤纶替代的无奈
  正如孙敏所说,“高成本,低利润”是腈纶的整体现状,对比丙烯腈市场的惨淡,腈纶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更甚,而同样的就是需求的低迷。时任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的郑俊林告诉记者:“腈纶的需求总量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在萎缩,2008年之后则基本稳定。”他认为这并非是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短期需求下降,更多的原因来自腈纶行业自身。
  郑俊林表示:“近几年腈纶的市场领域被涤纶替代了许多,尤其是涤纶长丝。而且从大专院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来看也几乎看不到腈纶的项目,大部分围绕量大面广的涤纶和高新技术纤维,腈纶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衔接的也不太好。”
  涤纶对腈纶的替代带给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齐鲁石化腈纶厂厂长李胸有告诉记者:“自2001年起腈纶和涤纶的差价逐渐增长,二者的价格悬殊导致腈纶逐步被替代,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时在毛毯行业基本被涤纶替代。2008年大庆炼化腈纶装置1月份关停,秦皇岛腈纶厂5月份关停,浙江金甬腈纶厂9月份关停。”然而李胸有也表示,自从2009年开始,腈纶的产能和消费量逐渐稳定下来,在2009年至2011年间全球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90万吨以上,国内消费量基本保持在近85~90万吨的水平。这几年尽管涤纶与腈纶的差价最高达到上万元历史高位,但是腈纶已不再被涤纶替代。”纤维作为原料有各自的特性,经过市场的洗礼,腈纶以其自身无法复制的性能,在纤维领域算是占稳了一席之地。
  除了涤纶的替代效应,高成本时代的来临,消费结构不合理,运营模式落后等都是腈纶行业存在的问题。郑俊林表示,中国腈纶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惯有的体制机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创新活力不足是导致中国腈纶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目前许多腈纶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压力下也在不断反思。李胸有对于中国腈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表达出了必须要进行转变的态度,“近年来,国内部分腈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终端市场隔绝。国内腈纶销售模式基本是以纺纱厂为用户挂牌销售,而纱线厂大都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受技术力量和经营方式的制约,纱线企业并不能完全了解终端市场的需求,所以实际上腈纶企业与终端市场基本脱节。新产品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不能推向市场被束之高阁,不能创造需求,不能产生附加值。而这种情况又影响了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因此,营销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李胸有说道。
  差别化 高性能 新领域
  现阶段,我国腈纶消费市场结构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仍然处于衣着类用途占主导地位的现状。郑俊林告诉记者:“我国腈纶纤维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应用比例约在70%以上,装饰用领域约占27%,工业用约占3%,而全球腈纶纤维的应用比例为纺织服装约占60%,装饰用约占27%,工业用约占13%。”可见中国腈纶工业消费领域的开拓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李胸有表示:“各企业基本以常规化大路货为主,缺乏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国内全行业合计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2%。”

推荐访问:腈纶 夕阳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