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现代中药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也被列入其中。包括现代中药在内的中医药产业其战略意义逐年凸显,原因在于由天然药物主导的健康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科尔、诺华等大型跨国制药厂商纷纷到中国购买中药药材生产基地、中药配方,其目的非常明显,试图把握以天然中草药为主导的医药市场发展潮流,占领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具有中医药产业的原创知识产权基础,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新药和专利药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我国西药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新药的产出能力极低,国外厂家通过收取高价专利费便可获得高额利润,而发展中药产业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弊端。此外,由于中药生产成本低,副作用小,对实现我国的全民医保意义重大。
  北京市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雄厚的发展基础,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北京市中医药科研机构数占全国的12%,中医药科研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全国的22%。而2010年4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为全国首批两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的东城区,在北京市中医药领域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资源丰富
  
  东城区之所以成为国家级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区域内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辖域内,集中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研国医馆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多家官方、非官方中医药研究机构。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核心作用最为明显,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此外,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培训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等多家中医药教育培训机构也位于东城区。这些科研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各级、各类课题近千项,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对全国的中医药学术发展起着组织与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带动区域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源头。
  东城区拥有中西合璧的医疗资源,既有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鼓楼中医医院等中医院,也有济仁中医骨病医院等专科中医院,还有协和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同仁医院等综合医院,此外,还分布着杏林中医门诊部、庆余堂中医诊所等几十所中医门诊部。这些医疗机构在东城区共同形成了集综合性、专业化、特色化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东城辖区内拥有的多家全国性中医药出版传媒机构也是东城区振兴中医药产业的优势之一,其中包括医疗养生保健报、《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药》,《中国针灸》、《世界针灸》等报纸杂志,形成了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医药文化学术平台。
  同时,在东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传统医药交流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多个中医药学术组织和团体,对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和文化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
  此外,东城区内的数十家中成药、医疗用品及器材等制造销售公司,构成了中医药产品重要的流通平台。其中,作为我国中药行业金字招牌的同仁堂便是东城区中成药制造和流通的主要代表。
  
  主要挑战
  
  尽管东城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但如何保护中医药的原创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提高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制定适合中医药的质量检测指标及临床疗效标准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现行的药品专利制度主要依据以化学药品为主的西药标准,亟需搭建起专门针对植物药的中医药基础研究、产品检验与检测、专利保护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区别于化学药品的保护检测体系。
  由于中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中医药产业的振兴,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仅占全球天然药物市场的3%,5%,导致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化、信息化不足。东城区尽管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发平台,形成了大量的待转化成果,但其没有足够的市场化经验,又与产业化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其最新科研成果,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尽快建立中医药产权。技术、产品的交易平台,促进中医药产业相关要素集聚,已成为中医药产业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疾病治疗到保健养生美容再到健康培训将是医疗服务升级的基本轨迹,目前东城区已基本形成学科健全,品质优秀的中医治疗体系,但向保健、养生、美容、教育培训等附加值较高领域的拓展还不够充分。
  
  发展策略
  
  作为东城区的特色产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决定着整个区域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程度,只有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同仁堂等核心资源的外溢、扩散效应,才能实现中医药产业在区域内的专业化集聚。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在周边地区形成集聚,并逐步向外辐射,促进保健治疗、康复养生等中医医疗服务在新太仓地区集聚。同时,结合人口疏散和传统房屋修缮,建设四合院中医药养生会所,发展中医药养生康体街区。
  同仁堂制造的品牌优势也有待加强,依托其品牌可吸引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制造企业的营销部门在东城集聚,将中医药文化及相关产业植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中医药传统文化街区。并依托中医药博物馆、北京中医院、同仁堂中医医院、协和医院等中医药文化医疗服务机构,塑造东城区独有的中医药产业氛围,培育适合中医药产业创新的土壤。
  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事关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应尽快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技术支撑等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国家级、市级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中药制造先进工艺、新材料应用、高新中药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研发出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可控、科技含量高的新中药产品,并择优一批名优中药产品完成二次开发,整合技术资源,加快北京名老中医药方的研究,为开发新药、名药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及专业化服务。
  同时,建立技术产权及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中医药知识产权转移、技术经纪,中医药科技成果推介、中医药创业投融资。电子商务等规范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形成融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养生为一体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有利于树立东城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发展区域品牌。应积极吸引“名院、名科、名医、名术”聚集东城,形成医疗学科健全、专业特色集聚、服务品质优秀,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中医药品牌服务区。并吸引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企业中国区总部及地区总部,重点是企业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研发、销售。信息和人力资源聚集地。
  此外,还应发挥东城中医药的品牌作用,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创办“世界中医药北京论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扩大东城区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推荐访问:东城区 中医药 策略 产业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