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与转型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战略,是以业务产品为中心,以集成创新为主体。那些纯技术驱动,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韦乐平:
  1946年生,杭州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曾任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电信网技术体制标准和网络发展战略的研究,连续多年参与领导我国863通信科技攻关,并直接领导了高速信息示范网的攻关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电信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融合是解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融合对行业发展都是有利的。从客户角度看,可以简化客户关系;从行业角度看,可以解决行业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优化,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资源配置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运营商、制造商太多,从全球范围来说是这样,中国也是如此。就这么大的市场,挤进这么多运营商和制造商,确实应该好好整合一下。
  从制造商角度来说,可以把研发、生产线和市场高度聚焦,解决产品过多过滥以及低层次低水平重复问题。现在制造商推出的产品并不少,但有相当大的比例全废在那里。例如,开发一个板卡要几十个人干一年,开发出来却没人用,多么浪费!
  融合也是解决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之一,过去我们都是一种技术或一种业务建一张网,技术等于网络又等于业务,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全世界运营商进入一个死胡同。大型运营商按这个思路建立几十个各种各样烟筒式承载网和业务平台。有一次听英国BT的CEO说英国电信有20多个承载网,我说中国电信比你还多,有30多个。
  运营商已无力承担持续的高额投资,过去垄断时期无所谓,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再大把大把地花钱,一种技术、一种业务建一张网,其高额投资、巨大的运营费用,以及庞大队伍的维护,都是无法承受的负担。用一个融合的多业务承载网和若干个融合的业务平台,来替代多个承载网和数十个业务平台,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唯一出路。
  融合与电信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和最佳战略对策。融合是转型的大方向,无论是为了降低管理成本,还是为了新业务、新的商务模式,都需要融合。具体来说,就是从话音业务向多业务、全业务和融合业务发展,从话音业务向增值业务发展,从传统公网业务向企事业市场渗透。从电信业角度来说,是狭义固网业务向移动业务拓展,从广义全业务角度看就是从电信业务向有线电视业务的拓展。
  从政策层面来说,管制政策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电信进行试商用的上海、台州、福州、厦门、西安和汉中6地获得了IPTV落地许可。但是我们有300多个本地网,相对来说95%以上还没落地,IPTV网络传输业务全面开放的时机逐渐成熟。
  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信发展了19万IPTV用户,其中上海有12.8万。除了成功开放广电节目外,还提供电视黄页、影像空间以及餐饮、财经、娱乐、购物等信息服务。IPTV作为种子业务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不能指望它包打天下,但是一个重要的种子业务,可以启动连带性的一大堆业务。
  融合是对分业经营行业架构的重要挑战,分业经营阻碍业务融合,妨碍技术进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应该坚决打破。道理很简单,但在中国往往越简单的事越行不通,就跟移动牌照的发放一样,融合需要对监管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美国当初也提倡完全竞争,最多时有上千家运营商,后来变成16家大的,再后来越来越少。电信和广电对称业务准入是大融合的第一步。电信业本身形成3~4家实力基本相当的全业务航母,是健康有效的电信市场的合理取向和政府行业格局调整和监管的现实选择。长远来看,“3+1”这个“1”就是给广电留的。
  我国技术创新面临新的形势,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已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为国策,并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而是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是使新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战略,是以业务产品为中心,以集成创新为主体。这需要妥善处理好技术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运营业已经发展到从纯粹的技术驱动转向主要依靠市场需求牵引的阶段。电信的本质是服务,电信市场的本质是提供业务。
  另一方面,那些纯技术驱动,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并决定技术的产业化方向。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发展逻辑的颠覆,而业务创新往往是传统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再创新。只有业务创新,才能够并易于形成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不是科学发明,能否成功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商业价值,这是与科学发明的基本差别。

推荐访问:必由之路 电信业 转型 融合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