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从文学青年到中国作协副主席] 河南省经协集团刘恒芳

  2010年6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隆重举行杭州文艺顾问恳谈会,邀请了刘恒、唐国强、仲呈祥、余华、麦家等一批文艺顾问出席会议,请他们献计献策。在恳谈会上,刘恒结合自己的人生和创作经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趁便采访了他。
  
  提起刘恒的名字,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他的小说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由他编剧的电影《菊豆》、《秋菊打官司》、《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铁人》和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了许多大奖。刘恒红了,出大名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红大紫的背后,他曾经历了不一般的苦寒。
  
  大杂院里“逼”大的文学青年
  
  1954年5月,刘恒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里,他的老家在北京城郊的门头沟。“文革”开始后,父母在城里没工打了,他就读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也停课了,刘恒只好随父母回到乡下,在生产队种了两年地。后来学校复课了,读小学五年级的他一下“跳”到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1969年9月刚开学,10月,海军部队就来学校招学生兵,十五岁的刘恒报名参军,成为海军某部的一名小战士。
  刘恒虽然学历只相当于初中,但他爱好文学,课外时间读过许多文学名著。北京大杂院的生活,让他体验到平民生活的苦,他一直想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到部队后他试着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出了一些习作在部队内部的报刊上发表。刘恒的真名叫刘冠军,但他认为这个名字有点俗气,觉得“持之以恒”这个词不错,投稿时就署了“刘恒”这一笔名。
  1975年,在海军部队服役六年后,刘恒退伍了。当时复员和退伍军人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因刘恒有文艺特长,民政和劳动部门给他提供了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农机研究所图书管理员两个工作岗位,让他自己挑选。在别人眼里,讲解员和图书管理员都是好工种,可当时的刘恒是个二十一岁的年轻小伙子,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在部队时他就想退伍后要回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丰富多彩地活着,努力写出一批文学作品。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打交道的都是些古老的东西,而农机研究所图书馆管理的图书则大多是农业机械书刊,这一切与他的想法相距甚远。
  说来也巧,正在刘恒为自己即将分配到的工作岗位有点烦恼时,遇见了一位为自己即将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工有意见的复员军人。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交谈,便主动向民政和劳动部门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调换方案:刘恒自愿去北京汽车制造厂做装配工,那位复员军人乐意去农机研究所当图书管理员。
  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后,刘恒便被安排在组装车间装汽车底盘。上班时,所有的装配工人站在长长的装配流水线旁,每六分钟就有一辆分段装配的半成品吉普车从身边经过,每个装配工人必须很快为其装上一个零部件,直到末尾一位工人拧紧最后一个螺帽让车子下线开走。那场面不能说不火热,热得刘恒冬天身上还冒汗,有时加班甚至一天要干十二个小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那场面也不能说不冷酷,天天守在装配流水线旁,他几乎不能与别的工友说一句话,因为大家都在忙着给一辆辆半成品车装配着不同的零部件。这样的工作环境让爱好文学的刘恒有点不知所措,这样日复一日地干下去,回到家吃过饭就累得倒头大睡,哪有精力写作?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创作的欲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刘恒渐渐适应了繁忙的工作状态。为了实现心中的文学梦,每天下班后他都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终于在1977年初写出了一个短篇小说《小石磨》。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当了二十年磨工的农民李大霜,参加红军后仍身背一副小石磨,在长征路上担任炊事员的他经常用小石磨为战友们磨豆腐吃。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因背着小石磨行走困难,司务长劝李大霜将其扔掉,但李大霜希望将小石磨背到陕北根据地去。最后因劳累过度,李大霜在长征途中去世了,连长和战士们将小石磨背到了陕北,完成了李大霜的遗愿。故事很感人,刘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稿件寄到《北京文学》杂志,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小说的责任编辑是郭德润。郭编辑给他寄来了两本样刊,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漂漂亮亮地刊登在《北京文学》上,刘恒有点陶醉了。
  
  靠勤奋当上《北京文学》杂志主编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文学》的主编是写过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著名作家杨沫,她比较注重对文学爱好者的发现和培养,杂志社经常分批从北京市的作者中挑一些人到杂志社实习,每一期三个月时间。刘恒由于发表了《小石磨》而被选中到编辑部实习。他每天来编辑部最早,主动打好水、扫好地后,就帮编辑校对、退稿、回信,或者看看书、向编辑们请教,十分勤勉。当时,《北京文学》编辑部有李清泉、周雁茹、孙迅韬、谭谊等领导和编辑,三个月干下来后,编辑部领导觉得刘恒干得不错,就让他再接着干三个月。这样三个月三个月干下去,1979年,刘恒就从北京汽车制造厂被借调到《北京文学》杂志社,担任文学编辑。
  在当文学编辑的漫长时间里,只象征性读过初中的刘恒在知识上经常进行“充电”,虽然他早年由于数学成绩不佳而放弃了考大学,但1985年至1987年他当编辑的时候专门抽出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干部专修班学习了两年多,也算拥有了大专学历。业余时间,他认真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文学修养,鲁迅成了他的“文学教父”。每天上班时,他从小山似的来稿中,不停地寻找优秀稿件,然后将其“梳洗打扮”,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处女作发表出来,并将一些作家的名作推出来,其中包括王安忆、陈建功、苏童、阿成等人的获奖小说。对于那些没发表的稿件,他也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复信给作者加以指点,有些作品就是经他指导后重新“复活”的。
  当了几年编辑后,刘恒从阅读大量来稿中也吸取了许多作者的创作经验,对稿子的优劣也有了一个评判标准,这对他自己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1986年,他编辑之余创作出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后反响不错,还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他又创作发表了《狼窝》、《力气》、《白涡》、《虚镇》等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1989年,在《北京文学》当了十年编辑的刘恒告别工作岗位,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合同制作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黑的雪》、《逍遥颂》、《苍河白日梦》,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短篇小说《拳圣》等。作品受到专家好评,有的被译成英、法、日、韩、丹麦等文字在国外出版,还获了不少奖。1997年,刘恒的中篇小说《天知地知》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刘恒担任了《北京文学》主编,此前这一职务由老舍、杨沫、浩然等著名作家担任。同时,他的多部小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山间“熬”出来的国内一流影视编剧
  
  刘恒的许多小说发表后,被一些著名影视导演看上了,就请他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幕或荧屏,最早与他合作的是著名导演谢飞和张艺谋。
  1989年,根据谢飞导演的要求,刘恒将长篇小说《黑的雪》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本命年》。《本命年》由姜文、程琳、岳红等主演,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写实电影的一个高峰。对于该电影的编剧刘恒、导演谢飞来说也是一次突破,它留住了一个时代生存状态的集体记忆。影片获得199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后,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认为谢飞、刘恒的胜利是“中国电影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赋予电影个人理想和人道主义关怀的“第四代导演”,正是以写实主义为美学支撑的,《本命年》也被看做是“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
  1990年,张艺谋导演又请刘恒将其小说《伏羲伏羲》改编成电影《菊豆》。该剧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某山村里,一位叫菊豆的年轻俊美的女人,被染房掌柜杨金山花了几块大洋买来当老婆,杨金山想要儿子,可是却没有生育能力,他把气都撒在菊豆身上,菊豆受尽了凌辱。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非常同情菊豆,并为她的俊美而动心,两人相恋以后生下一个孩子,取名杨天白。杨金山知道菊豆与杨天青的隐情,故意在为天白过生日时,让天白当着众乡亲的面叫天青“哥哥”,天青难过得只能借酒浇愁。杨金山不慎摔成瘫痪,后来又掉入染布池淹死了。天白长到十三岁时,菊豆把自己与天青之间的事告诉了天白,天白并不原谅父母的行为。有一次,当菊豆在地窖里与天青亲热因缺氧而昏迷过去时,天白将母亲背出。当天青醒来跌跌撞撞掉进染布池时,天白竟然见死不救,还用棍子拼命打天青。他的无情伤透了菊豆的心,发了疯的菊豆最后一把火烧掉了杨家大院……影片上映后,分别荣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十大华语片”,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等奖项。
  1992年8月31日,由刘恒根据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改编、张艺谋执导的故事片《秋菊打官司》在北京首映。电影荣获1992年中国长春电影节“金杯奖”,第四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第四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伏尔比杯奖”。
  1998年,一部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的二十四集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在央视播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刘恒走上了一个艺术的新高度。2001年,刘恒又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美丽家园》,作为贺岁片上映,观众反响也不错。影视剧分别获得第一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北京市春燕杯最佳编剧奖,第二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刘恒的成功得益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里。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家在院子里盖起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屋,床底下就是一棵被砍掉的大葡萄树。刘恒在这间小屋里住了十多年,他最初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间小屋里熬夜熬出来的,所以他对这间小屋特别有感情。他将大杂院的故事和环境“移植”到了自己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就连剧中张大民的名字也跟他当医生的妻子相仿,他妻子叫张玉民,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批评者和贤内助。
   2007年12月20日,由刘恒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上映后再次获得巨大成功。影片上映后,创下票房二点六亿的全国同类影片新高,还摘取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音乐奖。
  2008年12月1日,根据刘恒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改编的四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播出后也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获得第四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剧大奖。
  在一般人看来,主旋律影片很难编,有时是叫好不叫座,但由刘恒编剧的电影《张思德》、《铁人》、《云水谣》都获得了成功。其中,《张思德》一剧获得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铁人》一剧获第十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电影《云水谣》也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大奖。
  一连串成功的背后,刘恒经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辛苦:为了编写一部作品,他常常远离妻子和儿子,把自己禁闭在僻静山区的小旅馆或农舍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忍受着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经常用方便面充饥。有时候,创作中他甚至会出现神经质的情况:整夜不睡,整天不吃,沉浸在创作的狂热中不能自拔。张艺谋、冯小刚曾这样评价他:“刘恒编的剧本都是好剧本,他是国内一流的好编剧。”■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