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陲筑路兵]高原筑路兵

  有很多人知道,在祖国西北边陲,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湖泊,叫做喀纳斯湖。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神秘的地方,还有一群可爱的筑路兵,他们为建设边疆奉献着青春年华,把智慧和血汗留在了这里。
  2010年盛夏,记者走进了驻扎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白哈巴地区的武警交通六支队哈白项目部。
  
  边疆稳定发展,急需这条公路
  2007年9月,武警交通六支队挥师4000余公里,从安徽奔赴新疆阿勒泰白哈巴村,承担起哈巴河至白哈巴的新建公路施工任务。这是一条通往世界闻名自然景区――喀纳斯湖的旅游公路,也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国防公路。据六支队哈白项目部主任赵贵升介绍,部队承建的第2标段长53公里,属于山岭重丘公路。由于地处偏远、天气无常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管理局把施工难度最大、任务最为艰巨的一段交给了部队,就是相信筑路兵敢打硬仗,善打硬仗,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万事开头难。施工伊始,需要大批的水泥、钢筋和沙石料等原材料,但重重高山犹如一个个天然“障碍”,挡住了运输的路。部队只好在山涧中开辟出一条施工便道,到汽车通行不了的地方,官兵们就靠手提肩扛,硬是把大批原材料“拖”进了大山。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筑路官兵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但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慎重再慎重了。因为施工路段位于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要严格保护。鉴于此,项目部主任赵贵升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路线,精心部署施工,把筑路施工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昆屯岭是一座被页岩、花岗岩等多种岩层覆盖的大山,这给筑路兵出了一道难题。若采取爆破,页岩强度小,会炸得四处飞,而花岗岩较硬实,必须爆破后才能开挖,筑路官兵组成攻关小组,分类分区实施爆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年初,新疆遭遇了特大雪灾,施工任务变得更为艰巨。为了确保工期,5月底以来,哈白项目部掀起了大干100天的施工热潮。官兵们每天早上5点上工地,晚上11点才回营休息,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负责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总工程师陈兆河在接受采访时说:“官兵们凭着一股韧劲,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三特别’精神,创造出了施工的奇迹。去年,上级在哈白项目部召开了现场会,决定以他们的施工参数为基本标准。今年,部队在哈白公路全线评比中,再次夺得第一名。”
  
  阳光下的落叶松
  由于身处边疆密林,通讯信号存在盲区,筑路官兵过上了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夜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上士侯占新相貌英俊、品行优秀,但因随部队辗转各地,一晃儿当兵10年,成了“大龄青年”。去年春节期间,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两人谈得也投机,但休假归队后,因为手机没有信号,暂时失去了联系。半年后,侯占新下山调整,才知道姑娘的芳心已被别人掳获了。
  在工地上,记者还听说了这样几位官兵的故事――
  中士王科是陕西咸阳人,24岁,测绘班班长。开工前,他带领测绘班翻山越岭,趟过冰河,徒步开展丈量放线工作。饿了,就啃随身携带的馕饼和咸菜;渴了,就抓一把积雪。王科说:“不过,最难对付的是此地夏天到处飞的‘小咬’,又叫‘墨蚊’,即使戴上防虫纱帽,把衣裤袖口都扎紧,稍不留神,它们也会钻进来,贴着皮肤猛咬一口,让人又痒又疼。”
  少校陈兆河,37岁,山东临沂人,总工程师。3年多来,他和战士们扎根于此,历尽艰难开拓公路。他的妻子王丽丽是一名教师,去年8月,学校放暑假后,她千里迢迢赶来探亲,不曾想正值部队施工大干期间,陈总成天泡在工地上,终究没有下得山来,与爱妻团聚。
  半个月后,王丽丽上山道别,还遭到了“另类冷遇”。汽车行驶到山口时,一股强烈的黑风突然袭来,差点把车刮翻。过后,她听驾驶员李万吉说,这是常见的“鬼风”,不足为怪。到了山上,部队搭建的活动板房白天炙热难耐,晚上又很冷,也让她饱受考验。好在王丽丽很理解丈夫,临走的时候,只是开玩笑地说:“以后我可不来了,反正你也陪不了!”
  记者前来采访时,正逢阿勒泰山的盛夏,一棵棵傲然挺立的落叶松苍翠入目。这是一种抗寒、耐雪、耐干旱和耐贫瘠的树种,在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顽强生长,用自己的身躯为边疆各族群众遮挡着风沙。记者感到,铺筑哈白公路的年轻战士们就像这边疆的落叶松一样,充满了奉献精神。他们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暴风骤雨,日夜奋战在哈白公路施工现场,默默无闻地开拓着道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深爱着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给予的每一缕阳光。
  
  “解放军,筑路兵,贾克斯!”
  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白哈巴,有一条流着乳白色雪水的界河――额尔齐斯河,传说是“神的自留地”。来到这里,就是抵达了童话和油画的故乡。据说,在白哈巴一线,在哈萨克人家乡,甚至可以听到灵魂的叹息声。
  在这个圣洁之地,流传着一个个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
  项目部主任赵贵升对进驻之初的一件事记忆犹新。根据图纸设计,路线由布尔津县途经白哈巴乡,与“西北第一村”哈萨克族人萨比亚的木屋相遇,为此,赵主任专程驱车100余公里,亲自到萨比亚家协调拆迁问题。
  不巧的是,萨比亚一家是游牧民,赶着牛羊到草原深处去了,据说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几经打听,他和乡政府干部又徒步寻找了30公里,总算找到了萨比亚。萨比亚被他们的执著所感动,未提过多要求,同意尽快搬迁。
  军民鱼水情,团结如一家。赵主任说,部队去年还义务为铁列克提乡修筑了一条两公里长的道路,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联系。
  布尔津县是全国双拥模范县之一。前不久,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王鹏远到邮局寄包裹,他想在商店买一个纸箱子,哈萨克族老板坚持不要钱,竖起拇指说:“解放军,筑路兵,贾克斯!”(注:哈萨克语“好”的意思)
  
  争当西部大开发的筑路先锋
  支队长刘国珍:1964年部队组建以来,我们主要担负国家能源、军事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肩负着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使命。
  经过40多年的锤炼,我们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实力雄厚,大中型设备成龙配套,具有承担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等级公路和大中型项目的专业化队伍。40多年来,部队跋涉大漠戈壁、鏖战风雪高原,先后完成了新疆天山独库公路、国道312线、吐乌大、甘肃尹中机场高速公路等2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总里程达500多公里,所有工程质量均达到了优良标准,其中国道312线星星峡至哈密段工程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银质奖,国道312线哈了段获交通部优质工程三等奖, 1996年,部队被批准为国家一级企业。目前,我部仍在新疆、甘肃等地承担着10余个重要交通项目建设任务,被各族群众赞誉为“西部筑路先锋”!
  
  用“天山精神”建队育人
  支队政委何高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遵照毛主席“搞活天山”的指示,我们部队(基建工程兵)从内地转战天山,克服了高寒缺氧、雪崩、泥石流等困难,在悬崖绝壁间成功修筑了我国西部边陲第一条国防公路――独库公路,为新疆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天山浴血奋战的10余年间,有178名官兵牺牲,数千名官兵受伤致残,前辈先烈们用生命和血汗铸就了可歌可泣的“天山精神”。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怀,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更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尤其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活在心中。作为共和国新一代的筑路军人,我们将继承革命传统,坚持用“天山精神”建队育人,推动部队科学发展,培育优秀的当代革命军人,为国防事业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摄影 廖振华)

推荐访问:筑路 边陲 西北边陲筑路兵 西北边陲指哪些地方 西北边陲小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