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我国第一台运算百万次/秒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我国天河二号运算速度

     1973年8月26日,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这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堪称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8月号《新华月报》对此做了报道。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就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计算机研发队伍的行列。
  1956年3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该机在1958年交付使用,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运行速度每秒1万次。
  随后,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在中科院计算所自行设计的119机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计算机事业。
  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我国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哈军工计算机系教授慈云桂领导下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在1964年研制成功。1965年,441B改进为每秒2万次。
  为了发展我国“两弹一星”工程,1967年由蒋士领衔自行设计了一台专为“两弹一星”服务的计算机――109丙机交付使用。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完成的。
  虽然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但运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每秒百万次大关。直到1973年8月26日,北京大学与“738厂”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的问世,才使我国拥有了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经过半年多3000多小时的试算运转证明,这台计算机性能稳定,质量良好,主机的解题能力、外部设备和管理、语言编译、符号汇编三套程序等主要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是继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之后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由于它采用了集成电路,因此,具有体积小、储存量大、计算速度快、性能稳定可靠以及耗电量少等优点。我国制成的这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内部储存器容量13万字,加上磁带机、磁盘机、打字机、作孔机和输出、输入机等,共有9种22台外部设备。在试算运转过程中,操作人员曾用它计算过一个200次方的代数方程式,结果只用十几秒钟就正确无误地运算了出来;如果用人工计算,至少需要100个人计算一年。操作人员还在这台计算机上进行过复杂的工程设计、天气预报、处理地震资料等几十个题目的运算,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这台电子计算机试制过程中,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呼和浩特等地有上百个工厂企业为它提供了元件、器件和设备。计算机的成套外部设备,以及主机上所用的固体集成电路、多层印刷板等,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有的设备系第一次试制成功,不仅满足了这台计算机的需要,也为日后生产同类型或更大规模的第四代计算机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后,我国计算机的研制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向前发展。今年5月,我国首台国产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由北京运抵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并于6月正式启用,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以研发生产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由中科院计算所与曙光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曙光6000”预计于2010年年底前面世,“曙光6000”将首次采用国产处理器(龙芯)。
  (王品整理)

推荐访问:试制 电子计算机 运算 1973:我国第一台运算百万次/秒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中国8月台 中国新说唱哪个台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