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异文释例] 神仙传

  摘要:晋葛洪撰《神仙传》流传至今,已非原帙,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系统。语言学界对之少有研究。本文从文字和语词两个角度,通过详细的考证,举例分析了《神仙传》三个流传版本系列的异文类型,以期对《神仙传》的校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神仙传;版本;异文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10)06-0070-04
  晋代葛洪撰《神仙传》是一部记载神仙事迹的志怪小说,今不见单本流传,仅存于各种丛书和类书中。据调查,其版本流传系列主要有以下三种:《汉魏丛书》系列 (传九十二人)、《四库全书》 系列(传八十四人)和《云笈七签》 系列(传二十一人)。 其复杂的流传体系决定了其语言的复杂性。因此,无论语言学界,还是文献学方面 均对之少有问津。本文即从上述版本系列以及《汉武帝外传》 相关内容中选取几则典型异文,从文字和语词的使用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以期为《神仙传》的整理提供参考。
  一、文字相异
  (一)形近字
  1.备用/修用
  先师安期先生昔所赐金丹之方,信而有征,若按节度,奉法戒,尔乃可备用之焉。(四库本《李少君》)
  按:《汉武帝外传》异文为“修用”。
  查文献,未见“备用”有“应用”义之用例,“备用”用作动词的时候,多指以备后用,文献用例颇多,如:《宋书•王休范传》:“表治城池,修起楼堞,多解榜板,拟以备用。”《全晋文》卷67枣据《船赋》:“立成器以备用兮,因垂象以造舟。”《汉语大词典》收录该义项为“准备着供随时使用”,然其例证出自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较晚。
  “修用”可用以指施行,实践,如:《墨子•尚贤中》:“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究,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尉缭子•兵令》:“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袭邑修用也;前后不次则失也。”
  “修用”也有“修而用”义,亦即“习而用”。如:《后汉书•祭祀志》:“自古以来王公所为群祀,至于王莽,《汉书•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祀志》。”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18《握真辅•长史书暮卧先存斗星在所卧席上》:“右此是长史自读黄庭遍数也,朱墨杂画者,是因修用时,遇得笔便题记之耳。”《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此词,当补。
  《神仙传》此例当作“修用”,谓李少君言武帝可研习使用其方。“�”(备)与“�”(修)字形相近,今本四库本作“备用”者,盖即形近之误。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九》:“《八观篇》曰‘宫垣关闭不可以不备(�)’,今本‘�’(备)误作‘�’(修)。”
  2.接侍/接待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增订本《王远》)
  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四库本《王远》)
  按:“接侍”六朝常写作“接待”。《晋诗》卷17引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六:“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侍”后注云:“曾本、苏写本云:一作待。接侍字六朝常写作待。”是谓“灵人侍丹池”之“侍”义为“接侍”,“接侍”一词文献中亦多见,义为“迎接陪从;迎接伺候”,反映出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等的尊重。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其花清香明彻十方,华有千叶,一一叶上有化菩萨,接侍庠序玄处虚空,各从其位五体投地,各绕千匝当前恭立,俱发洪音叹未曾有。”《艺文类聚》卷15“后妃部”条引《续汉书》:“明德皇后马氏,伏波将军马援之女也,……年十三,以选入太子宫,接侍同列而承至尊,先人后己,发於至诚,由是见宠。”《太平御览》卷579“乐部”条引《灵异志》:“此人便云:‘身是古人,幽没於此数千年矣。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故来听耳。而就终残毁,不宜以接侍君子。’”
  文献中鲜见“接待”此类用例。
  此外,“接侍”还可以作名词,转指“迎接陪从或迎接伺候的人”。旧题汉《杂事秘辛》:“超留外舍,�以诏书如莹燕处,屏斥接侍,闭中阁子。”《云笈七签》卷112《神仙感遇传•卢钧》:“相国卢钧,进士射策为尚书郎,以疾求出为均州刺史。到郡疾稍加,羸瘠而不耐见人,常于郡后山斋,养性独处,左右接侍亦皆远去,非公召莫敢前也。”
  《神仙传》此处异文当从“接侍”,凌云志(2005)文附会《神仙传注译》释“接侍”为“接近,到达”, 误。《汉语大词典》未收“接侍”一词,当补之。
  3. 奥/突奥
  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乎不名之地,犹 奥也。(《云笈七签》卷109《神仙传•若士》)
  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乎不名之地,犹突奥也。(四库本《若士》)
  按:“突奥”不辞。《汉语大词典》收“�奥”一词,亦作“�奥”,“指室中东南和西南二隅,喻幽深处”,首条例证为:《淮南子•道应》:“阴阳之所行,四时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犹�奥也。”
  �、 是异体字。《释名•释宫室》:“东南隅曰�。�,幽也,亦取幽冥也。”《尔雅•释宫》:“东南隅谓之 。”《仪礼•既夕礼》:“比奠,举席埽室,聚诸 。”郑玄注:“室东南隅谓之 。”四库本“突奥”盖因“突”、“�”形近而误。
  (二)音近字
  1.温良/温凉
  房呵之曰:“汝死老鬼,不念温良,无故导从唐突官府,自知合死否?(增订本《壶公》)
  长房呵曰:“汝死老鬼,不念温凉,无故导从唐突官府君,知当死否?(四库本《壶公》)
  按:“温凉”可指春秋。南朝梁萧统《文选》卷28“诗戊”引陆机《门有车马客》诗:“抚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唐李善、吕向注:“《列子》曰:‘抚膺而无恨。’《楚辞》曰:‘长太息以掩涕。’《尚书》曰:‘以殷仲春。’郑玄曰:‘春秋,言温凉也。’向曰:‘叙别离之岁月。’”然《神仙传•壶公》此例上文言费长房极度厌恶鬼魅犯法唐突人们的生活,继而用一老鬼常常唐突官府,长房收之来证明之。按文意,此处应是斥责老鬼不思行善,而非不思“离别岁月”或不念“旧情”。且文献中未见“温凉”有表人性格之用例。而“温良”有此类用例,义为“温和善良”,文献中用例甚多,如:《管子•形势解》:“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整齐庄严则民畏之。”《汉书•匡衡传》:“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另外,增订本《刘凭传》中亦有用例:“凭语贼曰:“‘汝辈作人,当念温良。……’”与此义同。《太平广记》本、《说库》本等亦作“温良”。
  “良”、“凉”古音同,上古均属来母阳韵 ,《广韵•阳韵》:“吕张切。”四库本盖因音近而误。
  2.随时/随侍
  子训既少君乡里弟子,微密谨慎,思证道奥,随时明匠,将足甄综众妙矣。(四库本《蓟子训》)
  按:增订本无此,《汉武帝外传》“随时”作“随侍”。在读音方面,中古时,“时”属禅母之韵开口三等,“侍”属禅母志韵开口三等,二者除音调外,声、韵皆同。很有可能通用。上文“接侍”条已明“侍”、“待”形近亦混,所以也有与“时”相混的可能,《后汉书•律历志》南朝梁刘昭注补引《薛莹书》:“臣愚以为可顺上天之明(待)〔时〕,因岁首令正,发太蔟之律,奏雅颂之音,以立太平,以迎和气。”校勘记:“《隋书•音乐志》下引‘待’作‘时’。今据改。”疑此例“待”为“侍”之误,而“侍”、“时”相混。《神仙传•封君达》:“常骑青牛,闻人有疾病时(待)死者,便过,与药治之,应手皆愈。”此例“时”、“侍”混用,“侍”为“待”之误。
  此处异文的出现,亦与“明匠”之义有关。有学者译“随时明匠”为“随时巧思创造”,谓“匠”为“巧思创造” ;亦有学者谓“明匠”为名词,译为“高明的大师” 。“明匠”义不同,“时”、“侍”选择亦有别。
  “匠”有“巧妙的构思或设计”义,然此义未见有与“明”连用者。文献中,“明匠”连用,为偏正式名词,“匠”可指“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4《义解•晋剡东仰山竺法潜》:“往在京邑,维持法纲,内外俱瞻,弘道之匠也。”故《新译神仙传》 谓“明匠”为“高明的大师”不误。《全汉文》卷63“外国”条天皇大帝《茅君九锡玉册文》:“惟盈虚挺远朗,幽耽妙玄。爰自童蒙,散发北山,静心林泽, 思求神。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绝球,投躯万津。丹诚率往,肆其天然。遂造明匠,乃受灵篇。”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8《甄命授四》:“隆代迭换运象推,明匠保�慎无思,驱恶除逆疾寻思,万金之术龙之熙。”《全隋文》卷33释彦琮《合部金光明经序》:“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者,即近周世道安神足。伏膺明匠,实曰良才。玩阅群经,未尝释手。”
  “随时明匠”虽可理解为追随当时的大师,但感觉牵强。“随时”当作“随侍”,“随侍明匠”义为追随侍奉高明的大师。
  二、语词使用有别
  (一)使用近义词
  1.罗布/罗列
  公曰“咄咄!此是左公过我,汝曹那得欺之!急追可及。”诸客分布逐之。及慈,罗布,叩头谢之。(增订本《左慈》)
  徐公口“咄咄”,“此是左公过我,汝曹那得欺之!急追之。”诸客分布逐之。及慈,罗列,叩头谢之。(四库本《左慈》)
  按:“罗布”,义为分散,散开。《魏书•术艺传•张渊》载渊作《观象赋》:“睹夫天官之罗布,故作则于华京。”自注:“言天官罗布于上,王者法效于下。”唐释法琳《辩正论》卷8《历代相承篇》第十一“道家无金刚密迹师子”:“但有骐�凤凰、白雀朱鹗、�鸡灵鹄、赤乌青雀等,罗布苑囿之中,散在宫台之内。”最后一例,“罗布”和“散在”对举,义甚明晰。《大词典》有“罗布”条,第一义为“罗列分布”,所举书证有:《晋书•庾亮传》:“臣宜移镇襄阳之石城下,并遣诸军罗布江沔。”《水经注•沔水一》:“�水又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其实这几例均可用“分散”、“散开”作释,《大词典》释义稍隔。
  “罗列”原为分布、排列义,本书“茅君”条:“奇馔异果,芬芳罗列。”(增订本)《汉书•天文志》:“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列: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宋书•蛮夷传•西南夷诃罗�国》:“台殿罗列,状若众山。”《汉语大词典》已收释。
  故此处增订本用“罗布”,四库本用“罗列”,二者为同义词关系,词异而义同。
  2.意疑/意嫌
  魏武帝闻之,召相见,似三十许人,意疑其诈,遂验问其乡里,皆异口同辞。(增订本《王真》)
  魏武帝闻之,呼与相见。见似年可三十许,意嫌其虚诈,定校其乡里,皆异口同辞。(四库本《王真》)
  按:“意疑”者,怀疑也。“意”有疑、怀疑义,《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汉书•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颜师古注:“意,疑也。”故可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意疑”。《史记•孟尝君列传》:“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愍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愍王,愍王意疑孟尝君。”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二》:“‘意’下本无‘疑’字,意孟尝君者,意即疑也。”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1:“二十六日烧两束书,可百余纸,不听人见,意疑此必皆已焚毁。”可见“意疑”是汉魏以来习见同义并列之词,王念孙说可商。
  作“意嫌”者,“嫌”有怀疑义,《说文•女部》:“嫌,不平于心也,一曰疑也。”《汉书•杜邺传》:“则黎庶群生无不说喜,上帝百神收还威怒,祯祥福禄何嫌不报!”颜师古注:“嫌,疑也。”“意嫌”亦为同义连文,文献亦有用例。《颜氏家训•书证篇》:“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卷8《甄命授》:“受用金龙玉鱼,此不可阙,所以尔者,诣太上前昭灵,亦当粗具近所写神虎符,意嫌不精,可更书为善。”
  (二)表述有别
  1.何等意/何意
  客大惧,即报徐公:“有一老翁眇目,吾见其不急之人,因欺之,云公不在。去后须臾,牛皆如此,不知何等意?”(增订本《左慈》)
  宿客大惧,入报徐公,说:“有一眇目老公至门,吾欺之,言公不在。此人去后须臾,使车牛皆如此,不知何意?”(四库本《左慈》)
  按:“何等”,何,什么,是汉魏以来习语,载籍多见。《三国志•魏志•杜袭传》:“粲性躁竞,起坐曰:‘不知公对杜袭道何等也?’”《世说新语•雅量》:“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因举手答曰:‘河南�季野。’”
  “意”,缘故,原由,也是六朝习语。《三国志•魏志•梁习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
  “市易未毕,市吏收缚一胡。……习乃徐呼市吏,问缚胡意,而胡实侵犯人。”《世说新语•尤悔》:“桓宣武对简文帝,不甚得语。废海西后,宜自申叙,乃豫撰数百语,陈废立之意。”“何等意”犹言什么原因,何种缘故。文献中“何等意”用例甚少,多为“何意”。
  “何意”,有“为何”义,也是六朝习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汝劳疾,亦复那得不动,何意为作烦长启事!”
  这里,作“何等意”、“何意”于意并通,而且也都是汉魏六朝的口语词;但疑原作“何等意”,后人不识“何等意”这一用例较少的短语,是以臆改。
  2.不能/不得
  又令长房啖屎,兼蛆长寸许,异常臭恶,房难之。公乃叹谢,遣之曰:“子不能仙道也。”(增订本《壶公》)
  乃命�溷,溷臭恶非常,中有虫,长寸许,长房色难之。公乃叹谢,遣之曰:“子不得仙也。”(四库本《壶公》)
  按:“不能”者,不及、不到之义 。此为中古时期常用之词,载籍多见。如:《淮南子•修务》:“绝国殊俗,僻远幽闲之处,不能被德承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高诱注:“能犹及也。”《三国志•吴志•周泰传》:“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不得”,义为不能得到、得不到,自先秦以来典籍多见,例不赘举。“不能仙道”是说到不了仙道、达不到仙道的程度;“不得仙”则是不能成仙的意思。两个版本的句子意思相近而“不能”与“不得”词义有别。
  《神仙传》经历了复杂的流传过程,已非原帙,从收录的各种文献来看,其异文类型主要有以上几种。文献整理的过程中,异文的选择与语言文字的辨别能力是分不开的。我们期望自己的尝试工作能引起学界对《神仙传》这部道教传记著作的注意,从而将其研究推向深入。
  (责任编辑:刘兵)

推荐访问:异文 神仙 《神仙传》异文释例 神仙传异文释例 神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