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板桥的“个性之竹” 郑板桥的竹子画多少钱

  摘要 竹子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象征,自古就有许多画家偏爱画竹,郑板桥就是其中之一。郑板桥的画风自成一体,疏朗、劲峭、冲淡、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每个特征都源于其骨子里大气、执着、变通、入世进取、道风仙骨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郑板桥 竹子 疏朗 劲峭 冲淡 包容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竹子都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文化象征。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篮筐、船只、房屋等都离不开竹子,在各项民间礼仪中,竹子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祈福仪式中,竹竿绑上枝条和黑令旗,成为重要法器;族群家庭订婚时,竹竿上挂满刀、枪、鹿角等,祈求丰收,多子孙,泰达平安;更有少数民族大婚时,坐在用竹竿做的秋千上,象征婚姻幸福、稳固。
   因为竹子有许多形而上的意义,其后众多文人雅士因爱竹而赋予了竹子气节与精神,谓其为“君”,取其亮节高风,用各种方式对其咏叹。诗文有苏东坡吟诵“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其偏爱至痴;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意蕴悠然,潇洒恣意,江湖笑傲。绘画有唐伯虎精于在扇面上画竹,竹枝横斜,枝密叶茂,意境幽深;宋朝文与可善画竹,自称“湖州竹派”,他与苏东坡因同爱墨竹而结为好友;苏东坡在绘画方面亦有非凡成就,他用一幅幅墨竹传达着自己旷达的胸襟,潇洒不屈,刚直坚毅。然在众多的画竹大师中,有一人因自身对竹子有深深的情感,借助超凡的画工,画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他就是八大山人之一的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作品效仿古人而又不拘泥,极具创新精神。他画竹自成家法,不同于文同的缜密浑厚,有别于吴镇的气势豪迈,大异于苏轼的怪异驳杂,同时又取百家之长,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每一幅画都表现出卓尔不群繁复多样的风格特点。笔者总结为疏朗、劲峭、冲淡与包容,现分述如下:
   一 疏朗――率真通灵的天性
   世人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时,多以“率真”二字概之。他无论作文图画,都堪称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在人生窘迫之时不抱怨,不放弃,面对困顿表现出一种常人少见的通达气度;在他为官富贵之时,仍不忘曾一起生活过的贫贱乡亲。他经常撰写家书,与乡亲互通音讯,嘘寒问暖。有一次他在郊外见到农民正要铲平一座孤坟,大为不忍,于是花银两将土地买下,并对下人说他终老之时要埋在这座孤坟的旁边,与其作伴。这些充满天真烂漫的做法想法,正是他率真通灵的集中表现。
   他年轻时家里很穷,一天家中来了一个小偷,越墙时跌落地上。郑板桥披衣出门,把他扶起来送到大路上,作揖吟诗道:“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家有盗贼,我们多会选择当场抓获或报警,而郑板桥的态度却让人出乎意料。如果没有对别人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终极关怀是绝不会做出上面的举动的。
   郑板桥所处时代,弥漫着浓厚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泛泛之风,画坛风格多以元明遗风为主,“四王”主导,反对出新,以临摹至上,强调客观地表现事物对象,中规中矩。所以画风中庸,无人敢越雷池一步,画作千篇一律,多是平庸之作。而郑板桥率真爽朗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似狂似怪”,因此显得与主流风气格格不入。他博采众长,敢说话,敢思考,敢下笔,敢突破,敢出新,打破世俗,反对人云亦云,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的画作具有别样风范。他的经典名作《墨竹图》,新竹与老竹交替掩映,用墨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用笔自由飞纵,竹叶在不经意之间舒展,自由洒脱,无拘无束,每一片都像要表达自己的声音。这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一些画家的风格了,那些画师如实、客观地复原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作品中缺少生气,就像一堆毫无生命的干瘪颜色。而《墨竹图》中,每一笔似乎都渗入了郑板桥的灵与肉,魄与魂。他作画时面对的是竹子,但是下笔时却是他心中的思想,这种润色后的竹子落到纸上,会更加饱满,更加富有个性,因外形的看似不像而更多的拥有真正的生命。出现这种效果,就是因为他率真通达的性格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一片叶子当中。
   二 劲峭――儒家入世的必然
   郑板桥可以为了一座孤坟而心生怜悯,但他绝不是一个只沉溺于自己内心世界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他拥有崇高的艺术境界,对待世事同样积极上进。他深谙儒家入世之道,为官为人皆得心应手。在他任期内,一地主因嫌秀才女婿贫困,欲赖掉定好的媒妁之约。郑板桥顺水推舟,说要给他找个有钱的人家。大地主欣喜之余送给郑板桥重金来表诚意。郑板桥转手将财物送给秀才,让秀才有了一定的身价,前去提亲。一对恩爱的年轻人终成眷属。郑板桥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身份,促成此事,显示出他精明圆滑的一面。在当时封建社会,皇朝昏庸,这种性格可以让郑板桥梳理好多方面的关系,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必然。他为了拒绝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们的骚扰,自订《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下面标示大段说明: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该润格一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举自我标榜,实属惊世骇俗。同时也这体现出了他的自信坦诚和幽默,也反映出了他的机智和成熟的应对策略。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在兰竹艺术上的成就,全是因为他入世深刻。在画作《墨竹通景图》中,郑板桥用笔利落潇洒,干湿兼顾。与他的一般作品不同,这幅作品在经营位置上节奏紧凑,构图较为饱满。画中竹叶密集,重重叠叠,交叉繁复,厚重深远。无论从构图还是用墨,处处显露出一种成熟圆润的特点。整个画面看似纠结,实则在每一个小小的布局之处都思路清晰。重叠的叶子是一种状态,叶片稀薄的时候又是一种状态。不管雨雪严冬,竹子用自己独特的生理结构顽强矗立。一片片,一截截,用自己的冷静、平和与外面的世界达到统一和谐。透过整幅作品远近浓淡的格局,我们似乎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告诉我们处境不同,则用不用的方法对待,正像题款中所说: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其人之意境何如耳。
   三 冲淡――道家的“清净无为”
   儒道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两大精神支柱,深深地影响了我国。郑板桥自然也不能抹去这些影响的痕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无欲而治。而郑板桥性格中也不缺少这种淡薄自然的特点。他的女儿嫁人就与别人家的婚娶大为不同。他低调定婚约,不张扬,不铺排,不讨价还价,不沾世俗气息,让婚姻真正配得上神圣二字。当女儿到达嫁人年龄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他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说道:“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说完后便转身离开,再无只言片语。此举看似简单,实际已包含了大婚时的所有仪式。
   他的《墨竹图》作于61岁那年,他再次回到扬州回想逝去的光阴和经历,感慨万千。曾经是“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的青春莽撞,而今虽然同样以卖画谋生,但他的人生已经和上次的际遇大不相同。这期间他经历了官场浮沉、人情冷暖、感情巨变等颇多人生磨砺,已经让他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和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了他作品中,转化成更加成熟淡薄的用笔之道。他说:“古今作画本来难,势要匆忙气要闲。着意临摹全不是,会心只在有无间。”这句话说的是绘画要讲究会心和有无之间。这幅作品中,竹子清瘦挺拔,仅有重墨三株,浅墨两支,浓淡对比恰到好处,随心所欲的发挥,让竹子具备生气,拥有与人平等和谐的地位。同时,意境和以少胜多更是他的重要创作理论基础。他深谙道学辩证,讲究含蓄,讲究简洁,又不经意地予以暗示,让人回味。他往往用大量留白,只以一支竹子取胜。他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做到胸无成竹,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无即是大有,是“忘情心手,趣在法外”的结果,也是其师法自然的积累。
   《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出了人与世界的本原关系。他的作品从里向外透露出一种不为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平常心,传达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和两元及多元的辩证轮转。告诉人们,“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
   四 包容――胸怀广阔的智者
   众所周知,郑板桥的书法造诣亦堪称大家。他的“难得糊涂”洒脱另类,世人皆知。当然,郑板桥绝不是告诉人们糊涂是什么好的优点,但是有时候糊涂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这里面包含着一种豁达的情怀。他的弟弟曾在盖房子时与邻居争土地发生了争吵。弟弟写信告之郑板桥,希望他以知县的身份出面解决。但郑板桥没有按照弟弟要求的去做,而是给他回了一封书信。内容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得见此信,大为感动,主动退让三尺。他弟弟感觉羞愧,也后退三尺,“六尺巷”遂成后世佳话。正是因他胸怀广阔,才在艺术创作上把各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取长补短。他的书法自称六分半书,杂入楷行草,并将这种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使作品更具独创性,风格更加多样化。他在乾隆十年临的《兰亭序》,从章法排布到字形笔法结构都和原作不同,形成独特风貌,字形结构多取变势,使人一眼就能看见竹子的影子。关于书法和绘画他有如下见解:“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他不仅使书画同步,同时还让诗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他学习黄庭坚的长撇,巧妙地加入兰竹画法,使字的一撇一捺,犹如兰竹再现。
   他的作品《兰竹石图》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采用对角斜线的构图,以浓墨绘出丛生的兰草和竹子,以淡墨画石。石头苍劲坚硬,兰竹轻柔俊秀,二者刚柔并济,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那岩石似乎是承载包容一切的土壤,而兰竹恰恰又不动声色地磨去那突出的冷硬棱角,“容纳百千端”无言而自跃然纸上,和行云流水的书法相映成趣。
   作品《墨兰图》的叶子“用笔好似抛物线,直来直去,于一笔顿挫中见竹子的正反转折。”因他以书助画,所以画作透出一种爽朗的精气神。每一片叶子好似书法中的一个笔画,看似自然生长,毫无规矩,其实有迹可循,暗合了书法的一提一顿;待想摸清叶子的每一个脉络时,却又感觉因其无拘无束而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这种自由与集中的深度结合,让作品气味隽永,寓意深远。如果没有深厚的书法与绘画功底,恐怕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现在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仅如此性格也同样决定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艺术品位。郑板桥是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天真不失精明,精明却不狡诈,淡薄随性绝非目无章法。这样一种包容自由的性情成就了他的诗书画三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了竹之处境,更道出了竹的坚贞,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让人心生敬意。这首诗也恰恰是郑板桥的真实写照。郑板桥爱竹,竹子不仅深深融入了他的现实生活,更入木三分地汇入了他的艺术生活之中。所以说,郑板桥的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境,是他复杂多变的思想影像,是他人人平等的博爱体现。他的伟大人格就像竹子一样,挺拔不屈,这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孙美兰:《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肖志娅、张冰:《郑板桥书画鉴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 包兆会:《庄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王素云,女,1976―,辽宁朝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绘画,工作单位: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浅析 郑板桥 个性 浅析郑板桥的“个性之竹” 郑板桥与竹ppt 从社会学看郑板桥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