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 杜牧最有名的十首诗

  摘 要:李白与杜牧分别为盛、晚唐时期优秀的诗人,他们的登高诗也因两人不同的经历、思想、时代而各具特点。本文试从分析两人登高诗作的不同,管窥这两个时期诗歌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李白 ;杜牧;登高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
  � 历来的文人骚客都喜爱登高,对于一些诗人来说,登高甚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登高只是一种生活情境的需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笔下,登高却由一种生活习俗逐渐转变为一种具有多重文化意蕴的意象。�①他们常常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或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或对故乡亲友的思念、或对壮志未酬的感慨、或对社会动荡的忧心,将抽象的个体感情借登高来外化成诗文,使之得以具体化、形象化。于是登高这一活动不仅是个体际遇精神的展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审美的构思与表达。
  �古人登高,大多登山、登楼、登亭、登阁,而诗人则往往还会登临馆、台、僧寺、禅院、历史遗址,等等。
  �文人登高的意蕴主要分为六种:宴请游览,民俗风情;心怀自然,向往归隐;挥斥方遒,一展风采;登高送别,思乡怀人;怀古伤今,壮志难酬;忧国忧民,愤懑悲恸。虽然诗人们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但不同时代的作品仍然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从分析以李白与杜牧为代表的盛唐与晚唐的登高诗的不同,来窥探这两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的不同意蕴。
  �一. 生平游踪
  �盛唐时期,诗人大多喜欢游历。而李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一生,大多时间都在漫游山水,在求仙访道之中度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东至吴、越,南至洞庭、湘江,西至峨嵋、成都,北至幽州、太原。他游览过峨眉山、泰山、庐山、敬亭山、黄山、商山、天门山等名山,凤凰台、杜陵、大庭库、广武古战场、苏台等历史遗址,以及黄鹤楼、岳阳楼、凌�台、谢公亭、瓦官阁等亭台楼阁。在广泛游历山川之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登高诗作。如著名的《望庐山瀑布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夜下征虏亭》《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等等。
  �与李白不同的是,由于二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开始辗转各地委任官吏(扬州掌书记,东都监察御史等)的生活,杜牧没有更多的富余时间出外游山玩水,但又因其经常历任外地刺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②,加之个人的喜好,他也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的登高诗。但其诗有别于李白的是,这些诗作大多作于其任职之所,较之李诗游历之广,有所不及。虽然在数量及题材方面与李白相比较少,但其艺术思想及审美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如《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宣州开元寺南楼》《题齐安城楼》《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等等。
  �二. 思想倾向
  �李白与杜牧都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不过二者所受程度及表现各不相同。
  �李白自幼就生长在道教盛行的蜀地,因而深受其影响,并十分痴迷。二十岁左右出蜀后,更是热衷于登览各处名山,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特别是天宝三年在政治活动中遇到大失败,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③李白接受道教的观点,以为每座山中都有精灵,还以为每座洞府都有神仙居住。如《登峨眉山》诗: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④
  �登览峨眉仙山,面对缭绕的烟雾与绝尘的景色,诗人希冀遇到仙人葛田,并追随他去得道成仙。这首诗无疑体现了李白内心对道教的虔诚崇拜。除此诗之外,《天台晓望》《登太白峰》《焦山杳望松廖山》等诗,都体现了诗人期盼脱离尘世,飞升成仙的强烈愿望。
  �盛唐时期,正是儒道释逐渐融合的阶段,大多数诗人的信仰并不是单一的。因此,虽然李白的主要思想是道家,但他也接受佛教的思想,并且还结交了许多僧侣朋友。如在他的登高诗中,除了有道教名山外,还有一部分是拜访佛寺的诗作。比如《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等等。
  �杜牧虽然也接受道教及佛教的思想,但却与李白的缘由不同。晚唐时,朝野上下佞佛成风,杜牧针对这一现象写下了《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来反对佛教。但是,除去佞佛对国家政治、经济带来危害这一方面,从个人的情感上来看,他并没有完全跳出“三界”之外。他在为官游历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几乎是有僧寺必进,有禅院必入。�⑤如《寄题甘露寺北轩》:
  �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天接海门秋水色,灯笼隋苑暮钟声。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⑥
  �诗中写出了寺院北轩清爽幽静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佛门超脱凡尘生活的向往,结尾二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他这种心迹。
  �而对于道教思想的接受,杜牧主要是想为自己失落的精神寻找一个寄托,或者为自己逃避现实寻找一个庇护所。虽然仕途顺畅,但他的种种努力和报效国家的激情往往换来的是当权者的冷遇,所以他常常将黯然神伤寄托于玩世不恭。 如《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题白云楼》“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塞翁”。
  �李白与杜牧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在他们的登高诗中随处可见,但二者不同的是,儒家思想只是李白思想的组成部分,并不是主导(其主导思想是道教),但却是杜牧的主导思想。纵观杜牧的登高诗,到处流露着诗人的慨叹,愤懑与不甘,而这正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兴衰,体恤百姓疾苦,又渴望建功立业的深沉情怀。
  �三. 内容与特点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渴望建功立业,却不愿应试做官;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却没人能赏识他的才华。一直到道士吴筠与玉真公主将其引荐给玄宗,他才得以供奉翰林,但又因其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便弃官而去,继续他四方游历的生活。虽然仕途险阻,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他仍怀有宏远的抱负与理想,体现在诗歌中即呈现出雄浑阔大的意境。如作于天宝十一载的《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作此诗时已年届五十,而诗中表现出的雄伟壮观的场面,豪迈奔放的情怀,仍体现了诗人要为国戍边,征战沙场的爱国情感。
  �纵观李白的登高诗,无论是闲情雅致,渴慕飞仙,怀古咏史,还是对年华飞逝的感慨,他的诗中都有着盛唐诗所独有的精神意蕴――慷慨激昂,雄壮浑厚。如《登锦城散花楼》“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的恢宏气势;《望庐山瀑布二首》“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的雄浑气象;《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的壮阔场面。这些诗句无一不蕴含着盛唐诗人所独有的意气昂扬的精神及其所追求的“鲸鱼碧海”�⑦的壮阔诗境。
  �而对于杜牧来说,虽然他的仕途坦荡,一路高升,但他的登高诗中却满含悲怆,带有晚唐诗的一抹苍凉、感伤。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备受后人嘉许,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竟称其:“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⑧诗中风物景色优美,意境幽远曲折,但诗人自身的情绪却不高,“草连空”、“深秋”、“千家雨”、“落日”,明丽、清爽中却透着一丝低落、惆怅的心绪,而尾句“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更是寄寓了诗人悠远而深沉的情怀。
  �在杜牧三十多首登高诗中,大多体现出晚唐诗那股历练而苍凉,典雅而感伤的风格特点。如《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的满腔感喟与旷漠凄咽;《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的极度感伤;《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的沉郁悲愤。
  �李白与杜牧诗的不同特色在同题的登高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是相沿已久的古代习俗。李白与杜牧分别有几首写于九日重阳的登高诗,如: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颜欢,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李白《九日》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两首诗都作于重阳佳节,但感情意蕴却大不相同。李白之诗读来清逸,雅净,虽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但整体基调却是明朗的。而杜牧的诗却缭绕着深深的无奈与苦涩的自嘲,令人怅然。
  �李白的诗歌包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其主导倾向而言,他是一个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这在他的登高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天台晓望》:“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化用《庄子•逍遥游》与《列子•汤问》中的典故,将登高所见之景色,比作大鹏其翼、巨鳌之波,想象奇特而贴切。又如《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山花、江火具是普通事物,但在李白的笔下却仿如有了生命一般,充满了灵气。
  �在杜牧的登高诗中,浪漫想象之语却极少,更多的是咏史怀古之作,借古讽今之叹。如《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岛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诗人面对昔日繁盛之汉家,如今却是满眼的荒凉,不禁发出盛衰无常,兴废有时的深沉感慨。�⑨又如《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此诗也借佳节丝囊,慨叹世事凋零的无奈。
  �李白与杜牧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同的创作倾向,除了个人性格及经历不同外,其所处的时代也给予二人不同的影响。李白生活于开元、天宝时期,这个时代是一个富于理想与进取精神的时代。这一文明、经济全盛时期的生活,使人们产生了进取、自信的精神,几乎在所有盛唐诗人的诗歌中,我们都会感觉出一种勇于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当然,生于此时的李白也不例外。他时时刻刻对仕途抱有幻想,并对此坚信不疑。而相对于生活在政治、经济开始衰落的晚唐时期的杜牧,现实主义精神则被更多的体现。朝堂的腐败,人民的疾苦,社会的动乱,自己才华无法得主赏识的忧愤,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种情绪,最终化为了杜牧忧国忧民忧己的深思与低叹。
  �总之,李白与杜牧的登高诗虽然内容相似,甚至有同题的诗作,但身为盛、晚唐两个时代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都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有着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反之,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两个时期,但因都生活于唐代这一大背景下,所以他们的登高诗都具有唐代诗歌共同的特色,这一点毋庸置疑。
  �
  �参考文献:
  �[1] 姜晓红.《唐诗中的登高意象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 缪钺.《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3]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四卷302页。
  �[4] 本文所引李白诗歌,均据詹瑛《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5] 魏峨.《杜牧思想框架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 本文所引杜牧诗歌,均据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华书局,1962年。
  �[7] 杜甫.《戏为六绝句》,《杜甫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卷174页。
  �[8] 薛雪.《一瓢诗话》,《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52页。
  �[9]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卷页,第二卷231页。
  
  �(下接第276页)
  用口述或文字共同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6]�。
  �三、多视角叙事的功能
  �1.构建戏剧性结构
  �艾米莉别出心裁地在小说中采用了戏剧性结构。作者选择使用顺叙和倒叙两种时间顺序对故事进行描述,以洛克乌德对呼啸山庄的两次造访为故事的切入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丁耐莉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忠实地叙述她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的所见所闻,而没有揭示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叙述中也偶尔加入自己的感想与议论。通过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叙述了主要的故事情节,同时她的某些议论又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设下了伏笔,留下了悬念。由于叙述视角的范围受到限制,作者巧妙地运用多重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插叙和补叙,由卡瑟琳、希克厉伊莎贝拉、小凯茜等人参与叙述,多视角、多层次地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打破了单一的第一人称手法的局限,补足了丁耐莉的视野缺陷,既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又扩大了描绘范围,使情节更加扑朔迷离,使故事更加完整丰满。
  �2. 制造网状悬念
  �艾米莉完全利用一个局外人洛克乌德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讲述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这些人物阴沉的性格,家庭里压抑的气氛以及人物间不同寻常的关系等等都给读者造成期待中的悬念,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关注,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 作者通过不同阶段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产生的大大小小的悬念,逐步铺开《呼啸山庄》的整个故事情节,并通过戏剧化的悬念手法来叙述故事的进展,引出了故事的全部,紧紧牵动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热情。
  �3.传达深邃丰富的意蕴
  �读完《呼啸山庄》这部小说,读者对故事的主人公希克厉的暴行和希克厉和凯瑟琳之间惊世骇俗的爱情有见仁见智的多种解读,这完全是因为作者突破传统的第三人称的非聚焦叙事,而采用了以两个特殊的旁观者为主的多视角叙事。主要叙事者丁耐莉的叙述是冷静而客观的,同时她的观察和议论是表象的、肤浅的。另一位叙述者洛克乌德是故事的聆听者和记录者,过分的冷静和理智使得他只能是故事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作者本人对人物及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做任何评论,正是作者采用与读者疏离的做法,有意激发读者穿透两位主要叙述者的表层叙述,获得更深更强烈的感受,使读者不得不对深藏于故事之中的深邃丰富的意蕴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评判��[7]�。
  �《呼啸山庄》中多视角叙事和独特的时空安排的叙事策略在维多利亚时代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小说的容量,使文本极具张力,充满魅力。艾米莉•勃朗特将传统艺术手法与现代创新技巧相结合,成就了《呼啸山庄》与众不同的叙事特征,使其成为辉煌的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
  �参考文献:
  �[1] 葛纪红 论《八月之光》的多视角叙事模式[J].海南大学学报,2010 (6):84.
  �[2] 热拉尔?热奈特 王文融译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 刘 静 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三种类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 (11):51.
  �[4] 易小斌 试论小说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 (9):53.
  �[5] 林明玉 浅论小说叙事视角的双重功能[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1):58.
  �[6] 彭佐文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7):39.
  �[7] 张 � 《呼啸山庄》的多视角叙事及其作用[J]. 科学艺术,2006 (5):38.

推荐访问:登高 浅析 李白 浅析李白与杜牧登高诗 李白的登高诗 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