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生涯辅导探讨|生涯团体辅导活动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普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突破传统的“季节性促销”就业指导模式,转变为主动式、预防式生涯辅导是高校的现实选择。在多年的教学反思下,笔者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升生涯适应力为目标,对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实施了班级团体生涯辅导。实践证明,以课程化建设为主导的团体生涯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生涯辅导;改革: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72―03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高校一项基本职能。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并建议学时安排不少于38学时。据北京师范大学乔志宏对全国的103所高校调查,通过了三、四年的努力,目前全国课程开设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没有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校约为4%,而在2008年以前,这正是开课的数量。教师认为,学校对课程建设比较重视的是34%,一般的也是34%,不太重视的13%;学生对课程的说满意的约为40%,其中985、211高校学生满意的比例是最高的,学生不太满意的高职高专类的最多。面对媒体出现“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的质疑,如何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现实的急迫的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被动式、应急式的“注重就业安置和信息提供”的就业指导效果并不明显。职业选择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人在学习期间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持续行为。主动式、预防式的“关注个体长远生涯发展和生涯满足,将事业、心理、学习三合一”的生涯辅导效果更为显著。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是理念的更新,B口突破传统的“季节性促销”就业指导模式,转变以指导学生获得一种面向社会和面向未来的生存发展能力的生涯辅导模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历史必然。
  一、改革动因和目标
  本次教学改革动力首先来自于多年的教学反思。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难以达成教育部制订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一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很难从“态度层面”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实践证明,被动地接受生涯知识,一般不能做到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二是由于我国内地生涯辅导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透明,已有的就业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完成“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三是教育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要想达成此“技能层面”的目标,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不经过周密的设计,不运用合适教学策略,事实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健全完善生涯辅导服务体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过通过团体生涯辅导能形成态势良好的院系小气候,却是完全可行的。
  动因之二是寻求适合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金树人认为,以辅导人员涉入程度为指标,生涯辅导的服务方式可以概分为六个层次:信息提供、自助式活动、工作坊、生涯规划课程、个别生涯辅导、团体生涯辅导。生涯课程覆盖率较高,但互动性弱;工作坊、结构性团体辅导,改变是有可能的,但持久的改变却没有把握,如果新行为模式没有因为练习而形成自动化。又会回复到原有旧行为;非结构性团体辅导,改变的动力来自于成员对自己和其他成员实存状态的觉察,成员一方面想做出改变,另一方面又得面对势力庞大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别角色等的主宰,改变策略会在理想(我希望我是谁)与实际(我是谁)之间协商、酝酿。个别生涯辅导,辅导人员涉入的程度最深,所需专业程度和要求最高。大学生团体自然而然存在,毋需刻意地再去组织。在团体的情境下,大学生通过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传播生涯信息;获得支持,消除孤独感和不正常感;在类似现实的模拟情境和实践练习中彼此学习与成长。美国心理辅导教育家Gladding曾说,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且更容易产生效能的方式。但是,如何构建团体生涯辅导的模式,切实促成团体成员在体验、分享、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行动,这是笔者试图通过教学改革来探索的。
  动因之三是实践生涯辅导的团体技术。乔志宏调查发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构成:院系学:亡干部约为60%,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约为21%,专业课教师占到了12%,校外人员达到了7%。基本胜任的是有66%,有欠缺的31%,而认为绰绰有余和完全不能的加在一起是3%;约有60%的教师接受过基本培训,23%的教师是接受了很少的培训,而接受过比较多培训的只有6%。笔者在一次培训中,接触到生涯教练技术(强调对话双方平等地位,追求在行动中探索问题解决,着眼未来,带着“问题”前进,在行动中解决部分问题,注重结果的达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激发被教练者自身的潜能),感觉生涯教练技术特别适合对现阶段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中占多数的院系学工干部开展生涯辅导。具体效果如何?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得到可靠的检验。
  针对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盲目而考、盲目而学、盲目求职等问题,我们期望通过实施团体生涯辅导,达成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升生涯适应力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所谓生涯信念,是一组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在工作世界未来发展的综合性假设。信念与行为、情绪的关系十分密切。生涯信念经常会以消极或积极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涯行为。抱有不合理的假设有可能阻碍迈向生涯目标。积极的生涯信念则可以促进当事人在生涯决定中产生正面的期待,不断发展出有效的问题解决行为。生涯行为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而,笔者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积极的生涯信念能够带来快乐的情绪,也能导引出建设性行为。简单地来说,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就是要帮助学生理清目前的生涯状态,厘清自己的快乐来源,认清影响决定的因素,明确自己愿意做的改变和努力。
  二是提升生涯适应力。所谓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和“有业不就”广为用人单位所批评。现象背后是复杂的原因。不过,据笔者调查,这与部分大学生一味强调、夸 大兴趣在生涯发展的作用有很大关联。美国学者奥西普等指出:“当生涯有多种选择时,个体强调的是对满意度和兴趣的期待,当生涯几乎没有选择余地时,个人的能力和技能及其应用,都是个体在其生涯决策中所重视的。”提升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既考虑职业对个体需求的满足,也关注个体对职业要求的符合,从而更有效地发展。
  二、改革实施过程
  2010年秋季学期,笔者启动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按照学校制订的课程方案: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导论、就业环境、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职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内容,10学时;大学二年级以大学生活与职业素养培养、创业教育为内容,lO学时(其中4学时以职业规划与创业大赛为内容);大学三年级以就业态度与成功就业、面试与面试礼仪为内容,12学时(其中8学时以企业家与成功校友就业创业讲座为内容);大学四年级以就业准备、求职安全与就业权益保护为内容,6学时。2010年秋季学期和2011年春季学期,笔者分别担任的是大学一年级(职业发展)和大学三年级(就业指导)的教学任务。
  四年仅38学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限时间的重心不应在就业现象描述和生涯规划理论解释,而要重点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譬如,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在我校的课程方案中安排了4学时的教学时间,无论是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罗伊的需要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职业性理论,还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等,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课堂教学中,只要简单介绍即可,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理论的来龙去脉。由此,笔者在学校制定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以下调整:
  一是课前与授课班级班长面谈,了解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组织班长收集本班同学生涯困惑相关的问题。大学一年级用4学时,大学三年级用2学时,采取互动式生涯课程方式完成课程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解答同学的普遍性问题。课后布置参与MBTI职业性格测试(提示学生“在时间充裕、精神饱满状态下完成测试,主要是从中有收获,关键是多思考;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测试结果如果与自己特质有明显不同时,可以持不疑态度),参考测试结果选定5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对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职业进行职业探索。
  二是大学一年级分2次共6学时,大学三年级用1次2学时进行班级团体生涯辅导。在与学生沟通时,主要运用的是生涯教练技术。基本程序是:1)辅导教师积极的开场引导;建立团体规范。2)小游戏热身活动。3)大学一年级:生涯幻游;分组发剪报(就业形势与环境媒体报道)给成员,讨论应对方案;分组汇报职业探索的“职业十项”(职业描述;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作用;薪资待遇及潜在收入空间;岗位设置及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差别;人门岗位及其职业发展通路;职业标杆人物;职业的典型一天;职业通用素质要求及入门具体能力;工作与思维方式及对个人的内在要求);分组讨论课前收集的生涯困惑相关的问题(所有授课班级的问题分类汇总后,总结为lO个典型生涯发展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大学三年级:“哑人”求职(体会求职简历的重要性;学会通过用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示范面试与面试礼仪,分组演练。4)“生命线”练习(探索人生期望,思考生涯规划)。5)行动计划。6)评估。
  三、研究结论与困惑
  1.研究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一学年的教改实验表明:以课程化建设为主导的团体生涯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个别生涯辅导师资不足而学生渴望获得生涯成熟的具体帮助的矛盾。团体生涯辅导尊重个人选择,强调思想引导,重视潜能开发,有群体动力效应,每个人作为团体的一份子,他的内在需求在群体互动中能够获得满足,得到大学生普遍欢迎。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目标来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潜能的激发,积极的生涯信念的树立,行动中生涯问题的解决,现实需求满足过程中生涯适应力的提升为目标;从内容来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涉及工作、学习、休闲等多方面的积极引导;从方法上来看,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生涯辅导,课堂内体验和学习必须是个体的自觉接纳,但课堂外必须开展一些半强制性的团体职业探索活动,才能持久地做到内化和外显一致的正向改变。
  2.研究面临的主要困惑
  一是,如何弥补大学前生涯教育的缺失。学生积极参与团体生涯辅导活动的热情让笔者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然而,内地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生涯认识、生涯试探、生涯准备等的引导,更多的是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这一大段成长黄金时期的生涯教育空白,是否有好的方法进行弥补?
  二是,如何激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开展团体生涯辅导的信心和热情。实施团体生涯辅导并非易事,需要辅导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精心设计辅导活动,并不断尝试、修正方案。一个有效能的团体生涯辅导教师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对辅导理论有良好理解(前文提到的特质因素论等,可以不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但教师必须能熟练运用)、掌握团体生涯辅导的方法和技术、有不断成长的意愿等。欧美、日本、港台从事生涯辅导工作的辅导员,无需对任何学生实体负责,可以专心致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辅导咨询服务。而我国内地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部分是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兼职”教师,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推广团体生涯辅导?
  参考文献:
  [1]王洪才,陈娟,促进学生就业:当代高校一项重要新职能[J],江苏高教,2010,(4):77-80。
  [2]乔志宏,高校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建设[EB/OL]。http://group.datihu.com/hutong/article 33 2627_1.html,2011.06-02。
  [3]王培莲,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N],中国青年报,2011―5―16(03)。
  [4]赵荣生,美英日三国青少年生涯辅导经验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4):106―108。
  [5]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savickas,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1ife-space theory [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8]塞缪尔・H.奥西普,路易斯・F.菲茨杰拉德.生涯发展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王兴权周体的职业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34―35。

推荐访问:团体 辅导 生涯 大学生团体生涯辅导探讨 大学生团体辅导主题 大学生团体辅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