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燕岭校区校址历史因缘】 广州外语艺术学院官网

  摘要:2009年12月18日,是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建校30周年纪念日。本文根据学院历史档案,仔细梳理学院燕岭校区校址历史因缘,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院的办学历史,让先行者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院历史 燕岭办学地址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真正实现了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经济建设的热潮。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缘地带,对外交流日渐频繁,然而经十年浩劫,在外语人才异常缺乏与外语师资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广东省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旧称)向省政府革命委员会(省政府旧称)申请开办一所外语学校。
  1980年3月4日省政府复函省教育局[粤办函(80)373号]同意创办,学校命名为广东外语师范学校,办学地址选在广州天河上元岗。
  这块地由来复杂,曾是原广东省冶金学校的办学校址,该校1958年兴办,1961年关闭。后来由广州手表厂在此经营,1970年后归属省教育局负责管理,1975年下半年至1979年上半年,省粤剧学校又在此办学。1979年7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粤宣复字(1979)第20号文件指出:“该校在上元岗的校舍,应逐步移交给省教育局安排使用。”几经周折,1979年下半年至1980年上半年,这块地又归回给省教育厅使用。因此原外师1979年筹建之时,仍是与省粤剧学校合署办公。据杨官汉执笔的《校史》记载:“创建外师之时,除与省粤剧学校合署办公外,还有省教育学院、石油部外语培训中心等单位也都在这块地方办公。当时整个‘校园’就像是个大杂院,噪音四起、垃圾遍地、野草丛生。附近农民在这里耕种、放牧。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这里又是市郊。百废待兴,治安混乱,物价不稳,交通堵塞,停水缺电时有发生。筹备小组金开宪等人住在校园西侧的旧车库房。一人身兼数职,夜以继日地工作……”广东外语师范学校筹建之初的艰辛,今日读来仍觉历历在目。
  1980年9月,广东外语师范学校迎来了首届10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新生。开学后,即遇到了许多困难。当时饭堂由粤剧学校使用,学校只能挤在其中一角做饭;粮油等各种供应票证不能按时办好,只好动员教职工四处奔走筹借;修好的200平方米简易课室根本不能满足教学使用,只能在校门口大路上上体育课等事情多不胜数。但先行者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师100名学生除2名因病休学外,其余都按期毕业,且全部奔赴省内教育第一线。为提高办学质量,1982年广东外语师范学校办学年制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1984年,改革进一步深入,省政府同意(粤办函[1984]682号)将原四年制改为三、二分段的五年制,即从三年制中师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续读两年,执行英语专科教学计划,开始培养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办学规模、质量进一步扩大、提高。
  1982年,各兄弟单位陆续从外语师范学校校园搬出,本以为学校办学用地可以因此扩大,谁知广东省冶金学校当时征地的有关文件材料在“文化大革命”的抄黑活动中遗失,而该校关闭后,又由广州手表厂、省教育局、省粤剧学校等单位使用和管理,他们都曾办理用地手续。为了能合理使用上元岗这块土地,外语师范学校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曾在此地办公的单位,收集相关证据,认真整理。1981年7月9日,外语师范学校向省教育厅递交《关于原省冶金学校房地产权移交经过的报告》((81)省外师房地字02号),恳请省教育厅向省政府汇报情况,希望省政府能够下达文件,确定上元岗的房地产权归属问题。1982年,省教育厅来文(粤教字(1982),年14号)明确规定:“上元岗校园的土地、建筑物和水电等固定设施由广东外语师范学校管理使用。”而为尽快争取这块土地的使用,外语师范学校还补偿农民在这里耕作的青苗费、劳动力就业补偿费等共35万元。外语师范学校办学用地的合法使用权终以圆满告终,自此,广东外语师范学校开始了自己不断壮大的快速发展过程。
  如今,原外师与原艺师合并升格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原外师的校址就是现在学院的燕岭校区,已建有综合教学楼、语言实验室、数码钢琴室、电子音乐教室、新媒体工作室、多功能体育馆、运动场、篮球场、游泳池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馆藏图书与电子文献材料达68万册,校园网贯通全院,校园环境优美,气氛健康向上,为各方学子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杨官汉,广东外语师范校史1987。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推荐访问:校址 因缘 校区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燕岭校区校址历史因缘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燕岭校区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燕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