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质疑”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的潜能。
  例一: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话音未落已有不少小手举了起来,因为他们已养成质疑的习惯。)
  生:老师,“驰名中外”是什意思?
  众生(大喊):唉!我也是这个问题。
  师:谁知道?
  生:就是说家乡的石榴很有名。
  生:我想和以前学过的“闻名中外”意思一样。
  生:……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评:从学生读书声中,已能感觉热爱家乡石榴的感情。
  (读完书后一学生举手)
  生:家乡的石榴很有名,为什么家乡的名字叫“枣庄”,而不叫“石榴庄”呢?
  生:(一学生迫不及待)是不是枣子更有名啊!
  师:你提的问题真好!与众不同,老师佩服你。谁能解释一下?
  众生不语。
  师:老师不怪大家,其实老师也不知道。(学生笑)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每人课后查查资料,下一课,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
  ……
  课下,很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在集中交流时,学生精彩的交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评:学生学习经历的过程,其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适合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即:语文课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无疑处质疑,体现了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探求知识的激情。
  例二:
  师:同学们,刚才第一自然段学得很好,请同学们再读读2、3自然段,看谁发现的问题更有价值?
  生:(读书)
  师:(教师巡视,个别询问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大多数举手)
  生: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为什么用“抽出”枝条,而用“长出”叶子?
  (生讨论)
  生:用“抽出”可以看出枝条长得快,长得长。
  生:春天来了……到了夏天……第三自然段开头应该是“秋天到了……”而课文却是“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为什么?
  师:你提得非常好。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我觉得这样很连贯。
  生:我觉得“热闹”这个词,正好形容“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生:我觉得“热闹”是对前面的概括。
  ……
  师:同学们问题提得好,讨论得也很好。老师希望你们写作文也要这样前后联系。
  生:……
  评析: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向文本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学生应该能够读懂词语背后的意思,脑海中的词语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在学习的质疑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读懂词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的词语在学生脑海里当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这样的质疑在学生的成长中才是有活力的。
  例三
  师:读课文,每人至少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带着你的问题读书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举手要求与老师讨论。
  (学生认真读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生:通过读书,我发现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和雪儿要天天去阳台看蓝天、白云?
  我和同桌讨论后认为:之所以天天去阳台看蓝天、白云,是因为我盼望雪儿的伤早点儿好起来。
  生:我想补充一下:这里不仅是盼望雪儿的伤早点儿好,还应该盼望自己的伤早点好。
  师:说得真好!是一种多么急切的盼望心情啊!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读书。)
  ……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而且把书读得这么好。
  谁再来试试?
  生: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知道雪儿为什么“又”飞回阳台,雪儿是舍不得离开我,有点依依不舍。
  生:我知道雪儿为什么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了,或许是在感谢我这么多天的照顾,不想离开我。
  师:看着这样的雪儿,它将离我而去了。谁能把这段的感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为学生读书而喝彩)
  ……
  评析:“问”是在读中问,问中读。问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教师的主宰,真正体现了问是学生的权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问,在问中走向文本,走向同伴,走向老师。在读中感悟文本,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闪烁智慧的火花。读与问的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可谓相辅相成,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或许就会在瞬间产生了。显然,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伴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凸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的欲望,也就有了创新的萌芽。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如许 活水 为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质疑”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