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_语篇分析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高职英语教学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将语篇分析法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语篇分析;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目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由于受学生英语水平的局限,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个篇章内容的理解。在分析一篇文章时,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语言点的学习上,很少涉及篇章的文化背景、主题、结构、段落的衔接、内容的连贯等知识。因此,学生对所学文章很难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留在记忆里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这对于高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将语篇分析法引入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况 �
  语篇分析是一门年轻的、没有完全定性的学科。虽然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语言学家注意到了对使用中的语言进行研究(如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但这个学科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1952年,Zelling Harris发表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一文,正式揭开了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话语分析的对象包括书面话语和口头话语,“语篇分析”的对象是书面话语,“会话分析”的对象是口头话语。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对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所做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理解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黄国文(1988)指出,“话语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因此,一个成功的语篇应当采用恰当的衔接手段,达到语义连贯,并且符合语境。以下是语篇分析理论中的几个基本范畴:�
  1.1 衔接。
  衔接(Cohesion)是语篇性的第一标准,语篇能否称其为语篇首先要看衔接。衔接强调语篇中句子之间或同一句子不同成分之间的联系,具体指语篇中某些语言单位的解释需要借助于其它语言单位的解释,由此造成了语篇内部衔接关系的出现,这种衔接关系不受句子结构的限制。�
  1.2 连贯。
  连贯(Coherence)所研究的是语篇中各成分之间意义上的一种相互协调关系。要实现语篇连贯,除了使用衔接手段外,还可运用语境、世界知识、修辞文体及推理等手段。衔接是语篇的一种客观特征,而连贯则是读者对语篇的一种主观评价。对于同一个语篇,一个读者对其连贯的语义关系的创造,与另一个读者不一定相同。 �
  1.3 语境。
  语境(Context)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任何语篇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则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仅以文化语境为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个词在汉语里是贬义,在英语里可能是褒义。例如,“狗”在汉语中大都表示贬义的感情色彩,比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但西方人却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喜欢狗的忠诚、可靠、聪明等品质,所以“狗”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色彩。如:You are a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Love me, love my dog.
  语篇分析对语言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使用中的语言,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分析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阅读能力是外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把握住对所阅读文章语篇的整体理解。因为文章作者在构思写作时,是通过词与词、句与句的粘合来向读者传达其整体意思的。而阅读又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流的言语活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就不能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单个词语、句子的理解上,而应当从文章整体的角度出发,以语篇为基础单位,立足于篇章全局,对文章的内容和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断章取义”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阅读理解模式分析。
  语篇分析理论所倡导的阅读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法。传统的阅读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是一个对字母、单词和更大语言单位逐层的辨认过程,也就是说,完成对字、词、句的解码后,最后才能得出文章的整体意义。这种阅读模式的核心假设是正确地辨认语言符号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如果读错了某个符号或某个语法关系,理解就不可能发生。�
  另一种传统阅读模式是“自上而下模式”,它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强调读者利用有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用语境来猜测生疏项目的意义。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读者能否正确地完成选择、预测、检验和证实过程。�
  语篇分析法下的阅读模式应该是一种“交互作用模式”,即阅读绝不仅仅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同时作用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它是一种心理过程,读者与作者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文章的词汇、语义、语境等信息都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因此,读者不仅要研究文中的语言知识,也要研究文章的整体意义,这才是完整的阅读理解。
  2.2 语篇分析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在阅读时有较多的生词障碍,但不能因此就只顾字词句的学习,而忽略了文章的背景知识、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段落衔接、内容连贯等方面的习得,而这些往往更有助于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用语篇分析法来分析文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 �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对英语孤立词句的讲解上,而应从语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来分析文章。在讲授语言形式上的知识点后,分析作者利用衔接等手段创造语篇连贯的方法,并结合文章的语言向学生传授与英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训练他们的参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实用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高职教师必须牢记的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多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运用所学知识相互交流。通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可具体采取如下步骤: �
  2.2.1 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如利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直观导入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方式导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将课文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至10分钟。�
  2.2.2 采用语篇教学法。在阅读教学时,通过整句、整段的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一般授课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泛读课文,大致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这样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然后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重难点;最后以点带面,深化阅读。这样,通过语篇分析法进行阅读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2.3 通过多种方式检测阅读效果。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也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另外,教师要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靠课堂上的阅读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通过语篇分析法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结论 �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善于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字词讲解的教学法,那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孤立的语言知识点,不利于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用语篇分析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以达到更理想的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应林. 语篇分析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顾晓禹. 语篇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4)�
  [5]李学谦.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6]粱丹. 浅析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 文教资料,2005(35)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