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 201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

  1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大市。临沂市总人口约1 1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约700万人,农村每年外出务工人数200万人,仍有约15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仍在逐年增加。虽然临沂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临沂市农村劳动力仍有一小部分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约占10.1%,初中文化程度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5%[1]。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转移职业单一,而且在转移过程中只能从事一些对文化知识、技能要求低的体力劳动,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向。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2.1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临沂市的土地资源相对于迅速膨胀的人口而言已极其贫乏。临沂市土地面积17 184 km2,但人口数量巨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加之人口仍在继续增加,可耕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小,土地对劳动力本来有限的“吞吐能力”越来越小,这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不断塑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格局[2]。
  2.2未适龄劳动力的加入
  仍有大量未成年的学生在农村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辍学加入到农村劳动力的行列,这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而且也扩充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3]。尽管临沂市政府为改善农村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配备了优良的教师队伍,并鼓励各地方政府集资兴办农村教育,但由于临沂市农村地域广大、偏远山区落后、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等原因取得的效果甚微,仍有大量学龄青年辍学从业,再加上高考落选者,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
  2.3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逐步走向了机械化、水电化、电气化的道路。现代化生产工具的采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的规模经营变为现实,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另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4]。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3.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文化水平低是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因素之一。大量年龄大、学历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难度越来越大。
  3.2乡镇企业吸纳能力降低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使得农村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随之减弱。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非农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容纳的劳动力数量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5]。为了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乡镇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的提高对劳动力起到了的替代作用,同时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相应提高,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低,难以胜任就业岗位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职业技术培训、岗前培训等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在转移中的竞争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接受知识的水平和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4.2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
  一是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中介组织。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应加强和完善信息流通渠道的建设、鼓励民间中介组织的发展,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疏通和引导,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乡劳力和劳务市场[6]。中介组织具有服务和沟通功能,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媒介,为政府提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详细资料,可以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优质服务、降低市场盲目性和帮助农民工找到理想的工作[7]。为此政府应该设置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形势,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统一、规范的高效管理轨道。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都享受统一的社会保障,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此应该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工伤、医疗保险、培训、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劳动保护、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有很大优势,不仅减轻大中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困境,而且迎合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离乡的想法,有效地转移了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积极协调落实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以吸纳农民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李玉江等[8]认为由于农业和农业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向第三产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非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及相应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逐步加强。大力加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因为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服务要求强、劳动密集等特点[9],其就业容量大,能够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不是很高,能很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0]。
  5结语
  临沂市是山东省最大的农业市,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迅速。但是随着临沂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已成为临沂农村乃至整个临沂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可喜的是临沂市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但是仍有大量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的市场还不健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任重道远。
  6参考文献
  [1] 宿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3(6):66-68.
  [2] 卢东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7):10-11.
  [3] 刘晓平,李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就业途径分析[J].2001,19(5):75-85.
  [4] 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的农户行为[J].地理学报,2002,57(4):459-468.
  [5] 王玉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政策选择[J].乡镇经济,2005(1):20-23.
  [6] 李宁,丁四保,谢景武,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2):233-237.
  [7] 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经济地理,2005(1):56-59.
  [8] 李玉江,王煜琴.资源禀赋与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人文地理,1999,14(4):73-76.
  [9]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
  [10] 田敏.论产业结构软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7(8):95-96.

推荐访问:临沂市 剩余劳动力 对策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