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实际,凸显品德课程的生活性】 密切联系实际用好五条体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
  然而,时下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联系起来,品德教学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生活。下面,浅谈笔者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特征的理解。
  一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课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使学生真正感受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接触。在接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大自然的美。由此,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 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形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上《主动做家务》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时,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愉快的暑假》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举办了一个“暑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充满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 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不搞纸上谈兵。我在教学《讲文明、守秩序》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做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等活动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并经情境再现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面向儿童的生活的,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因为“生活即课堂”。
  〔责任编辑:陈晨〕

推荐访问:品德 凸显 联系实际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