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广西泛北部湾物流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作用”的重大决策,在2000年进一步明确:把完善西南出海通道,作为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这条大通道成为西部大开发总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西南省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以南昆、黔桂铁路为干线、以北部湾港为出海口的最便捷的西南国际出海大通道已成规模。2010年,广西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达1.2亿吨,正式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确保了西南物资从广西进出的通畅。
  令人遗憾的是,此条陆运距离最短的通道并没能向西南的集装箱货物展现优势,北部湾港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仅56.56万TEU,与亿吨大港的地位相去甚远。作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和物流的高端产品,集装箱运输对区域经济和就业机会的贡献远高于散杂货,因此,在现行条件下探讨发展海铁联运的策略,提升西南出海通道和北部湾港的技术含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 西南集装箱货运物流需求强劲
  (一)区域经济发展强劲,提供了充足的集装箱货源
  目前世界物流中集装箱化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增强。集装箱运量与经济贸易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使得货物的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西南四省(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GDP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对外贸易方面,除2008-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关省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放缓外,基本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四川第二产业增长率22%,广西第二产业增长率20.5%,云南第二产业增长率15.8%,贵州第二产业增长率12%,其增长率均超过GDP增长率,显示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强。在西南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从单纯的原材料进出口转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的出现,给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充足货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披露,2010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额为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比10年前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22%,幅度明显高于同期GDP增幅。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若如按此估算,2010年广西及云、贵、川的物流成本将达到6800亿元,物流市场空间巨大。 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外贸进出口的扩大造就了大西南集装箱货运的强劲需求。
  (二)腹地深远,大西南出海物流通道的通畅依靠铁路支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更是泛珠三角经济区联络东盟、辐射西部的桥梁和纽带。
  全长898公里的南昆铁路东与湘桂铁路、黎湛铁路、南防铁路相接,西与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和内昆铁路相连,西南腹地外运的物资走南昆铁路到北部湾港转运出口,比走东南沿海港口可缩短陆路运程380公里到680公里。贵阳至湛江的铁路里程达到1068 公里,而贵阳经南宁到钦州和防城港的运距,比到湛江的运距分别缩短81公里和27 公里。因此,南昆铁路和黔桂铁路凸显了广西北部湾是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物流通道。
  港口集装箱和集卡构成的沿海物流体系支撑了我国外向型沿海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向内陆的延伸,集装箱卡车的经济运输半径将逐步难以支撑。鉴于我国大陆性国家的特点,公路的远程陆上运输不如铁路有优势。而昆明、贵阳到南宁的陆路距离都超过800公里,铁路运输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公路运输,跟随物流的需求,铁路集装箱大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
  (三)总体环境良好,持续发展物流通道前景乐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多区域合作的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以及“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开启,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指日可待。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来往, 带来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密切合作。作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广西北部湾物流通道的建设十分重要。
  随着沿海经济更加成熟并进入更先进的发展阶段,土地和劳动力开始变得缺乏和相对昂贵,成本却明显增加。东部地区的制造型产业逐步向西部转移,外向型出口贸易的物流链也向内陆的延伸,西南省份必将受益良多。2009年,国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南经济腾飞在即,产品结构的变化,使货物流通越来越向集装箱化运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产业结构将持续促进我国西南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集装箱铁路运输现状及制约
  (一)广西北部湾集装箱铁路运输现状
  从2000年开始,铁路部门通过采取开行“五定”班列、改善运输组织、推行“一口价”、组建中铁集装箱公司等一系列措施,铁路集装箱运量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集装箱运量比“十五”增长33.9%,至2010年全国铁路集装箱运量已达8612万吨。但基数仍极低,2010年铁路集装箱运量仅占全国铁路货运总量的2.37%,不仅远远低于全球20-40%的平均水平,也与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地位不符,而2010年集装箱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中所占比重已达17.1%。
  连接西南地区通往北部湾港的重要通道有南防铁路、钦北铁路和钦港支线,这是广西沿海铁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部省合资铁路,由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连接了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集装箱中心站。“十一五”期间广西北部湾铁路货运量和集装箱运量如表1:   “十一五”期间广西北部湾集装箱铁路运量所占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与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不相上下(按重量计),其“十一五”吞吐量仅为170.26万TEU。但是分析其货源和箱体来源,可以明确海铁联运的发展程度:广西北部湾集装箱铁路运量中,最大量的货源来自于硫磷对流,即云、贵的磷化工企业大量的硫磺进口和化肥出口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集装箱对流运输,以20英尺铁路集装箱和干散货箱为主;其次是北部湾沿海粮油加工企业的食用油运往内地,以货主自备罐箱为主,能够以海运箱进行海铁联运少之又少,2009年广西沿海铁路海运箱发送0.74万吨,到达0.65万吨,2010年发送1.12万吨,到达1.23万吨,北部湾铁路集装箱运输中海运箱占比不到1%。故而进出口货物广泛存在二次拆装箱现象,极大地降低了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增加了货主成本和货物损耗,浪费了港口资源,无法充分实现集装箱运输的安全高效、降低成本的优越性,无法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无法发挥集装箱运输的系统优势。
  (二)广西北部湾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运能制约。区内经济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多,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长期面临着运能运量矛盾突出的局面。同时,铁路大部分货运能力都被用来保证煤炭、粮食、化肥、农药、铁矿等重点物资运输,对发展快捷货运根本无能力支撑,加剧了集装箱运力的短缺。同时,铁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铁路专用车辆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集装箱与普通货物争车辆、争能力的现象。
  2. 体制制约。铁路运输实行的高度垄断的国有制度。2003年末组建了铁路集装箱专业运输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后,将铁路集装箱运输承运人由多个路局集中为1个公司,责任主体明确,网络优势突出,以集装箱为主的物流服务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几十年铁路经营的惯性,专业公司虽成立但许多相应的专业运输管理办法并未与之相匹配,专业运输公司的运营管理仍受制于铁道部原有办法的影响。如现行铁路集装箱运价的制定,并未单独按集装箱专业运输的特点和发展形势重新制定,仍然按原有的全路整车、集装箱,零担货物运价体系来进行,而不管它是否与现行集装箱运输成本和运输需要相匹配。在此种运输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路局与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之间的运输收入清算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铁路集装箱业务的开展,导致铁路内部路局与集装箱公司之间由于运输收入问题而争抢适箱货源,这种结果往往人为的造成集装箱适箱货物的流失。
  3. 信息系统制约。铁路运输虽然有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如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IMS),但一直没有与客户进行高效率的电子数据交换(EDI),不能为客户提供车皮预定、途中信息、到货通知、投诉受理等服务,增加了运输中货主掌握箱源及监控运输过程的难度,也使铁路集装箱运输无法积极参与多式联运,融入现代物流。目前,我国的远洋运输公司和公路部门广泛开发利用货物运输管理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与银行、海关、商检、贸易、保险公司和其他运输行业信息系统联网交换信息,而铁路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大量的货票处理依然沿用过去的办法,不能向客户提供必需的信息,以及与港口、海关等有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换。
  4. 人力资源制约。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特别是通晓各种运输方式的人才。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多种方式和手段。只有在熟悉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有关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服务需求方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而铁路运输相对封闭,和海运未能结合发展。通常海运货运人员不熟悉铁路操作,铁路货运人员又不熟悉港口、海运,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的脱节,也就造成了铁路集装箱和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的脱节。
  
  三、现行条件下发展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物流的策略
  (一)秉持多式联运理念,搭建海运箱的进出平台
  海铁联运是多式联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的运输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海铁联运的优越性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更是这种运输方式的生命力所在,但是由于牵涉的部门众多,各方利益难以平衡,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譬如2008年3月开通的北部湾港一昆明中心站海铁联运集装箱五定班列,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发的,由于缺乏海运承运人的参与,普遍存在港口二次拆装箱的情况,无法体现其优势,故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即刻停滞不前。
  广西北部湾的铁路集装箱运输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海运箱的参与,倘若要形成真正的海铁联运,唯有拓展海运箱还箱点的内陆配备,搭建海运箱的铁路进出平台。海运箱是连接铁路运输与海上运输的纽带,可以节省铁路资源,促进内陆与海运的无缝链接,是多式联运的载体,故铁路部门应鼓励海运箱的使用,取消相关限制,如海运箱不能装载硫磺等,并给予更多优惠措施,才能使各运输方式的系统优化成为可能,才能取得箱量的突破,进入集装箱大发展的新天地。
  (二)采用大市场营销战略,促使联合运输发生发展
  海运箱在铁路上的广泛使用,需要班轮公司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但铁路运输与海运在流程、组织形式、结算方式、票据交换和法律上采用完全不同的体系,彼此对对方的领域都很陌生;同时,铁路运输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存在进入壁垒的问题,若要使铁路运输与海上运输融合,采用大市场营销战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广西北部湾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行体系中,将涉及南宁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四川铁路局、中铁集、沿海公司、港口及航运公司等,每一方都局限于企业自我“边界”以内,海铁联运这种更优的产品难以经营。倘若引入无船承运人(NVOCC),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如谈判、宣传、公关和战略性合伙经营等,将海铁联运的节点联结成网络,以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组织运输,则能够聚合各方力量,消除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和障碍,促使联合运输发生发展。   (三)聚集资源,保持点对点平衡运输
  门到门的运输既是集装箱运输优越性的体现,又是这种运输方式所追求的目标。远距离内陆门到门运输依赖于海铁联运,而铁路运输的进出平衡才能保障箱体的供给。与中国大陆的整体外贸态势相似,西南地区的适箱货源出口大于进口,东向出海的集装箱货物运量大,西向进腹地的集装箱货物运量小,货源流向严重不平衡,故保证内陆起运地集装箱箱体的供给成为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正常运行的焦点。
  鉴于大西南初级产品多,散杂货占绝对优势,区域工业化、集装箱化有待提升的情况,应整合各种资源,确保沿海北部湾港与昆明中心站、贵阳办理站等“点对点”之间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平衡,需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即外贸与内贸运输相结合、散杂货与集装箱相结合、海运箱与铁路箱相结合。具体而言,对于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大新华物流有限公司等既有外贸航线又有内贸航线的航运公司,大力拓展内贸进西南的货源,然后将箱体转至外贸航线使用,以逐步扩展集装箱运量,逐渐提高海铁联运的比例,达成门到门运输的目标。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产品层次和客户价值
  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的产品都是货物的空间位移,在北部湾集装箱运输的现行运作模式中,由于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的分离,货主通常需要缔结多个合同以获得完整的运输产品,要与铁路部门、港务公司、货运代理、航运公司等进行谈判,采购运输、装卸、仓储等服务,不仅手续复杂,而且专业要求高,考虑各环节之间存在成本的交替损益,货主往往无法选择最优物流链,这限制了北部湾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同时,铁路部门和航运公司只能提供单一区段的运输服务,无法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无法向客户提供最优的物流解决方案,因而其产品是单一的和低层次的。
  海铁联运的采用,使得承运人能够对全程运输进行优化整合。多式联运经营人必须掌握目标客户的经营状况、物流运作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信息,客户参与物流方案的设计,通过双向参与达到与客户的融合,将各段运输及其他物流功能有机衔接,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此时承运人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不仅仅是运输服务, 而是物流的个性化合理解决方案,运输产品的多样性和层次都得到了提高。此种个性化解决方案必然能够降低货主成本,满足货主要求,从而为货主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集装箱的市场容量,推进集装箱化的发展。

推荐访问:北部湾 广西 联运 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