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自嘲例子 [黄渤,喜剧之王的自嘲]

  采访因为他的档期过满被切成两段,第一段在他上节目之前的化妆时间,助理喊他该出场的时候,他问我,你还有几个问题没有问完呢?还需要多长时间?我看节目之后能不能给你打过去?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发自真诚,他都用独一无二的朴实打动了我,小人物黄渤和影帝黄渤,一直坚持着他的与人为善。
  大电影小人物
  他印象很深,在跟黄秋生探讨“金马影帝的人生意义”这个课题的时候,黄秋生讲自己当时被困扰了一年时间,有一天突然从窗中把奖座扔了出去(当然后来被家人又捡了回来),才豁然开朗卸下包袱。
  2009年,黄渤出演了管虎的电影《斗牛》,在其中扮演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与一头奶牛相依为命的乡下小人物牛二。在荧幕上塑造过一系列“小人物”形象的黄渤,曾经凭借一个来京务工的小巴车售票员的角色拿过金鸡最佳电视电影奖,也曾靠一个命运多舛令人心生悲悯的小人物角色创造过过亿票房,所以,“小人物”一说,对他来讲无新意,也并无突破。
  然而,这个牛二,还是成为了他演艺生涯中一件不可替代的作品,成为他众多小人物角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同年,在第四十六届金马奖上,他以此角色与张家辉同时获得了当届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是金马奖历届以来的唯一一个破例,也是金马史上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内地演员。回忆这个角色,原本一个半月的戏用近四个月的时间,昼夜不停,跟动物角色的配合和与自己的磨合,成了这四个月间他唯一能做的事情,直至张涵予在颁奖礼现场,口中说出“黄渤”二字的时候,才终于让人觉出了尘归尘土归土的意味。黄渤的这个影帝头衔,振奋了一众人的心,与他同去的电影导演管虎和妻子梁静,比他本人更显得激动和感慨:台湾影人眼中的国产电影和国产演员,脱掉了架空和陈乏,青黄不接,几人独大的局面,表现出细腻而荒诞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张力。
  如他在金马奖台上的获奖感言,黄渤今日的成绩,是往日很多人看来带着戏谑的玩笑,是他自己暗暗较劲又没敢奢望的认同,也是时间证明出的真理:像黄渤一样笨拙而努力地活着,终会被上帝看见和厚待。而一向敢于自嘲的黄渤,也敢于承接这样的光环和未来对自己而言更生猛的挑战。
  黄渤自己看待这个影帝的态度,还是显得过于理性,他觉得这个肯定来得太早,让他失去了一点点斗志和方向,也让他接下来的路走得更有压力。“没有人再看到这个奖的来之不易,他们只会觉得你以后演得好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演得不好,就成笑柄。”
  开始演戏,但未成名之前,一直被忽略被调侃的黄渤,自己也有过几分质疑和迷惑,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已经让他习惯和麻木,那些话并无恶意,但却字字有些让人心酸和无奈:“黄渤虽然长得丑了些,但是人还是个好人。”那些外形俊美,跟自己同时期出道驻唱的歌手们早已经红了又黄,黄渤却还在电影镜头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本色地出演着那些默默无闻、真实可爱的小人物们。
  像我这样“笨拙”地活着
  6月底上映的《痞子英雄》里,黄渤跟赵又廷搭戏,演绎一个痞气十足的另类英雄故事。有人问黄渤,赵又廷是偶像派,你就是实力派了吧?黄渤笑说,我早就自成一派了,是体力派。
  黄渤从来不避讳,也不介意旁人对他外形的评价,他善于自嘲,因为他发现当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的时候,就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更沮丧或者失落,反而会有更多向上的空间。
  小时候,黄渤很淘,学习成绩也不突出,他的学生时代几乎是在各种批评的声音里度过,所以,唱歌的时候赢来的那些稀疏掌声,让他似乎找到了生活中自信起来的支点。于是,中学毕业之后,他选择了酒吧驻唱歌手这个职业。90年代初,黄渤也淹没在港台歌手的流行歌曲风潮中,自己组了一支乐队,叫“蓝色风沙”。“那个时候在内地,能唱又能跳的组合很稀罕,所以我们很受欢迎,去哪儿都没有空场的时候,也没有绞尽脑汁想过去哪儿能挣钱,哪儿好玩去哪儿,哪儿没去过,下一站就奔哪儿。”这段奔波的青葱岁月,成了黄渤至今最难忘最珍贵的记忆,“每个人往家里寄上两千块钱,剩下的大家放到一起,胡吃海塞,潇洒完了再奔下一个城市。这种快乐是现在的我最怀念的吧,现在的事业和成绩,反而在一步步毁了你的生活,这个很可怕。”
  就像他自己所说,那个时候黄渤的最高纪录是一天赶11个场,冬天里骑着自行车,每天有4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路上,天际泛白和黑夜彻袭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有一天能够得到梦想的生活。后来,他在东北和广州都有过演出的经历,鼎盛的时候做个现代舞老师,凭着自己的悟性和野路子练出来的舞步,竟也是在当地很有名气,带出了一大批学生。迪斯科风行的年代里,他也算是潮流前端的弄潮儿。
  尽管如此,黄渤还是止步于他向往的那个圈子之外,原因无非还是外形。同时期跟他一起出道的毛宁、杨钰莹,都打着金童玉女的标签,签了唱片公司,大红大紫起来,他却还是只能做做当地的弄潮儿。
  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黄渤有机会走进了他人生中的另外一个境遇——表演。因为他身上的淳朴和真实,管虎看中他并邀他出演电视电影《上车,走吧》,黄渤饰演的高明,从老家青岛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跟高虎饰演的哥们儿承包了一辆小巴车,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操着一口地道而浓重的乡音以自己的方式试图找到生活的出口,而这中间的颠沛流离,世俗规矩,人情冷暖,到最后的各奔东西,都把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黄渤恍然间找到了自己似乎寻找已久的新的方向。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觉得我可以发挥,很有潜质,有一些本子还是专门给我写的,但是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机会就在你跟前,你就是没有抓住。”对表演几乎一无所知的黄渤,仅仅有过一次表演经历,接着《黑洞》剧组就找到他,让他挑个角色,“我当时翻了一遍剧本,汤文军这个名字出现得最多,我就选了这个角色。”这个几乎没有人物性格,平平的警察角色,黄渤没有下工夫演,结果很多本来想要给他的剧本和角色,就这样夭折,《上车,走吧》带给他的那点儿后劲儿,就这样付之东流。
  黄渤说,我很感谢这两部戏,一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表演,让我建立起这种自信,一部让我懂得了,即使再小的角色,再大的角色,都得用心去演。   很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黄渤受到的轻视和历练,都是让黄渤越挫越勇的宝贵财富,这些真材实料的厚重的累积,让黄渤在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时,有真情切意的体会,也有感同身受的领略。因为他,原本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原型,用他对自己的再次自嘲,这就是一场现实版的“屌丝逆袭”的生动故事。
  保持清醒
  初看黄渤,有两个标签会很突出,一个是他的朴实,另一个是他的鬼马。他的鬼马挺内敛的,说话声音不大,语速也不快,开始给你一个包袱,说到最后才抖出来,让你不得不笑得捧腹,他自己也跟着笑,好像一种蔫坏儿。也许这种标签粘在他身上最醒目的地方了,所以你会被这种假象晃过去,忽略了他智慧的那面。但是,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成名作,拿奖作品,微电影,每个步骤都没有争议,稳稳当当,作品是叫好又叫座,名利双收。这会儿你才意识到,其实黄渤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管虎和宁浩,同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两个人都是第六代导演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硬气,一个痞气,但在创作上都有传统的习惯,就是磨剧本。第六代导演的特质是注重有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和对这种表达的坚持。商场如战场的境况之下,宁浩相对更懂市场,更注重趣味性,但也绝不愚弄观众的智商,管虎更是不喜欢妥协,拿作品说话的人。黄渤出道的十三年中,与管虎合作无数,与宁浩合作无数,以管虎的两个角色,拿下了两个对他意义非凡的电影奖项,以宁浩的角色,冲进了亿元票房的一线。所以这两个人对他来说,是有别样情结的。2012年,黄渤还以零片酬的方式参演了管虎2013年的贺岁作品《厨子,戏子,痞子》(原名《虎烈拉》)。
  他对一些艺术的追求和执著,都建立在他对艺术和商业的辨别与糅合中,这点也是他很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荧幕上,他的表演方式击中的是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荧幕之外,他摸准的是市场和艺术的命门。他不否认自己也拍过烂片,但是“以后还要在圈里混”,所以自己也不点名,只是强调接戏的时候肯定还是被打动了的。
  包括现在黄渤意识到他的生活开始有点不对劲儿了,有一些东西在悄悄侵蚀着他的灵感,他得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来打败生活的敌人。
  现在的恐惧,来自青春和生活的逝去
  除了为下半年将要上映的几部戏做相应的宣传,黄渤刚刚还接了孟京辉的话剧《活着》,这部余华原著的作品,相较于黄渤在大荧幕上日渐轻松时尚的作品,要厚重而丰富得多,黄渤自己则把它视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状态和人生观的机会。
  “现在这种工作的密度和状态真不是我想要的,虽然说有很多不错的机会,也是对自己业务上的提升,但我几乎已经没有生活了。”黄渤说。
  现在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令他感到恐惧,一个是老去,一个是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他说每天看着日历上的日期被撕下来,感觉好像撕下来的是自己的青春,“我一点儿也不想变老,特别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作为70后的黄渤,算是大器晚成,又比一般人看上去显得老成些,尽管作品里的美女搭档一部比一部年轻,但是创作的心劲儿已经露出疲态。现在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琢磨角色、去体会生活,时间全部被各种大大小小的通告,长长短短的专访,形形色色的节目给占了去,人们越来越关注他的也不再是他的作品本身,而开始生出那些旁节。“竟然有人爆料我去整容了,这个有多可怕!年初的时候就有那么一则新闻,拿我在戏里最扮丑的一张照片和我拍大片时上了妆的作对比照,完了得出一结论,说我整了。也不想一下,整成这样,那肯定是在哪个村的卫生所里搞的!”这种似是而非让人哭笑不得的整容说竟然也落到黄渤的头上,一方面是显出了这个圈子里低级趣味的人的荒诞,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黄渤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平民喜剧之王了,他是一位影帝,也是一个正在走上偶像之路的非偶像明星。
  从他接戏的趋势上,他的戏路开始转向爱情片和动作片,而非文艺片和剧情片,与他合作的导演和演员,已经不乏赵又廷、林志玲这样商业而当红的各路明星,说起这点,黄渤却笑说自己一直就在偶像这条路上。
  2011年,黄渤与老东家CAA约满,随即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的日子。事实上,在2009年拿了金马影帝之后的那一年,黄渤就在进行更多的尝试,2010年整年他只接了一部戏,是《假装情侣》,大部分时间用来写剧本,创作了3个小故事,都是喜剧。“那个时候大家对我的定位就是喜剧演员,而且我自己也喜欢这种笑中带泪的角色,但是很尴尬的是这种戏在国内很少有好的作品,导演和编剧都少,我不能干等啊。”接下来,黄渤就开始自己去尝试创作,也在拓宽自己的戏路,试图挣脱这种尴尬。到了今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面爆发,几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同时上映,成绩斐然,就让他的创作稍显搁置,但他还是忙里偷闲地拍了一部微电影,目前在各大网站上的点击率也颇高。
  “现在忙,忙得没有生活了,但是想做的事儿还是特别多,工作室这边想再录张专辑,想搞创意型的歌舞剧,我自己就想再搞搞创意手工这个东西。”
  黄渤口中说的距离生活越来越远,指的是他现在与之前生活状态和方式上的全然不同,这种巨大反差甚至已经让他远离了他曾最擅长塑造的小人物角色。在很多访谈里,他都讲过乘地铁的故事,因为太久没坐过地铁,他甚至已经不知道地铁票怎么买了。“当时就慌了,这种慌是从这一点延展出来的,突然就觉得自己现在还怎么演啊,都不知道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更别说那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了。”黄渤现在偶尔会去跟楼下摆地摊儿的小贩们来往上几句,没事就跟他们讨讨那些生活的经验和滋味儿,最大限度保持自己的真实和朴实。
  “当时我第一个戏《上车,走吧》拿奖的时候,有些前辈就鼓励我说,不错,一定要把身上淳朴的东西保持住。到后来金马奖那次,在后台,侯孝贤导演跟我说了句一样的话,说你身上最宝贵的淳朴千万别丢了。我想这个东西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

推荐访问:喜剧之王 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