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师制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摘要: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根本顾及不到全班每个学生。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同步发展。教师评价学生通常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德、体、美、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高校的导师制却具备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点。所以,我认为可以把高校实行的导师制运用到中学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 高校导师制 中学班级管理 运用方法
  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既然是人,那么就需要全面发展,不只是学习,更在为人处世上。但是,中学生是一群尚未成年的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还没有经历太多,很多事情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打击和挫折,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只有班主任对其进行引导,显然忙不过来。班主任只有与科任教师分工合作,分组进行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我认为可以把高校的导师制运用到中学班级管理中,结合中学的实际情况,把高校导师制变为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全体任课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建设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样,每个导师不仅对全体授课对象负责,更是对指定学生的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负责,从而更好地解决了以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重智育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弊端。
  一、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如果有了老师的关注,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努力,因为他们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们,期待着他们成功。学生的这种期待就是教师的期望效应,而班主任虽然给予全班学生以教师期望,但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最终只能落实到个别学生身上,而这些学生往往是教师眼中的“优秀生”,所谓的“差生”就被忽视了。而“差生”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关注,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参与,给学生以期望,让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动力。
  2.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
  我们的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社会形成了“分数”至上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即“考试分数”的情况。在现实的学习管理中,班主任及其科任教师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能考高分,而忽视了一系列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即忽视了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发展。而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这一阶段往往是心理问题出现较为频繁的时期。
  3.班主任依然是班级权威。
  现在的教育要求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然而,大部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并不是如此,而往往以权威者自居,认为他们是学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于是,班上的一切事务全部是他说了算,学生没有一点点参与权。长期在班主任的管压下,学生必定失去原有的个性,而只是一味地服从。但随着年龄的上升,自我意识也渐渐展现出来,如果班主任不随着学生的长大而改变管理策略,学生渐渐地就会出现叛逆心理,与老师“对着干”。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要想“亡羊补牢”,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4.评价学生主观化、单一化。
  “学生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展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②中学时期,评价主体往往只是班主任一人,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免存在主观性。在分数至上的背景下,评价往往只注重智育的发展,不免存在评价单一化。
  班主任作为评价主体,往往会对他心目中的“优生”给予好评,而大部分的“优生”都有共同点,就是:学习成绩好,听老师的话,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等。而“差生”表现各不一样,于是老师习惯性地把他们划分为另类,有甚者竟对“差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让他们“自生自灭”。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每个人的闪光点不同而已。但是,受“分数至上”的影响,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略了一些原本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闪光点。
  二、高校导师制的优越性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导师制的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高校导师制具有以下优势。
  1.帮助学生系统地规划学习与生活。
  高校导师制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导师与所导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大学期间的打算和将来从业方向,导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系统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针对性地学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导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随时都有一种紧迫感。现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飞跃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就得不断地学习,所以学生一定要养成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导师制有利于师生的密切关系,增进师生的友谊。
  导师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向导,而且应是学生的朋友、倾听者。导师与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互相信任,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导师制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因材施教。人数少了,导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力,进而促使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的发展就不仅局限于智育方面,其他方面均可得到发展。   4.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师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不仅关心学生身体,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经常见面,这就有利于导师及时从学生身上获取信息,如果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导师就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其及时解决,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
  5.导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育中有很多的东西并不是从书本上照搬来的,如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价值观、判断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也就是“情商”。而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处在一个平均水平,但情商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为人处世的方法。
  三、高校导师制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
  1.分组,学生与教师形成“导学”关系。
  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以课代表为“学科带头人”进行随机分组,如有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混合在一起的班级,分组时应把他们与其他学生混合起来,不能单独成组。该科代表为主的所有成员与该科任课教师结成“导学”关系,导师对其组员进行指导并负责。
  2.明确导师的职责。
  (1)导师要根据所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其因材施教,不仅在学习上,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要关心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导师应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兴趣、爱好等,让其扬长避短,使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应积极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只有找到学生的发展潜能,才能结合具体情况,促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导师制要求导师经常与所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直接对话为主,但也可以采用其他辅导方式,如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形式进行。组员之间也要加强交流、沟通,如有必要也可以采取以上方式进行交流。导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接触,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使他们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愿意诉说烦恼、困惑等,只有师生互相信任,关系才能更融洽。
  (3)品德上,应随时关注学生,在学生出现不良品德时,应及时制止。行为上,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上,协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和个人成长计划,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导师的倾听和及时的指导,并为其解决困惑。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就应请心理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以便学生达到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获得健全的人格。
  (5)导师制是全体教师参与,也就是全员参与,全面育人。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具有科学的、全面的育人观,不只在学习上,在其他方面也应该促进学生发展。热爱并关心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特长,以及家庭状况,等等,结合所有因素对该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对生活在特殊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应尤为关心和爱护。
  (6)导师在每个学期期末应与所导学生对本学期该生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他在假期中改正,争取下学期表现得更好。导师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与其他导师一起交流经验,争取在“导”的过程中更趋完善。
  3.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联系
  (1)导师制中,班主任是核心,这就需要班主任定期召集各科任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各个导师反映各组情况及在课堂中所有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导师根据其他老师反映的情况反馈给本小组成员,并要求组员积极改进。
  (2)班主任与导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通过家访、接待家长来访、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本人及家庭情况。适当地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4.时间安排以及奖惩制度
  在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需要师生都有相同的空余时间,而在中学课表中,往往都有自习课、晚自习、课外活动时间,等等,学校可以把这些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给导师和学生更多的机会互相了解,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奖励。
  四、结语
  导师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然而,导师制的目的并不是学生一味地依靠导师,而是在导师的引导下,对学习、生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在导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学习上,能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导师制旨在改变班主任的权威意识及任课教师以往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思想偏差。导师制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体参与,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样学校就会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
  注释:
  ①胥持文.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4(上):39-40.
  ②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0.
  参考文献:
  [3]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胥持文.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4(上):39-40.
  [5]习伟宏,姚立.高校实行阶段性导师制的优势[J].教育学术月刊,2010,6:50.

推荐访问:班级管理 高校 中学 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