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腾空步【怎样控制跳远腾空时的前旋力】

  【摘 要】跳远,是我国重点田径项目之一,早在八十年代我国运动员就超过了八米大关,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近些年一直没有较大突破,这与我们的训练方法及技术的掌握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些业余运动员来说,掌握较好的起跳、腾空技术,更是提高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真研究跳远训练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此文中,我们对如何消除跳远腾空时的前旋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谈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腾空;前旋力;控制
  跳远运动员在腾空时,身体往往发生前旋,失去平衡。影响远度,比较轻度的前旋可利用空中动作进行抵消,如果前旋力过大,就会导致整个试跳失败。为了减小前旋力的产生,使人体在进入腾空后能保持平稳的身体姿势,在此运用生物力学等知识对前旋力的产生及制止进行综合的论证和说明。
  一、前旋力的产生
  力学原理证明:当力的作用线不通过物体中心时将产生偏心推力,而偏心推力是产生转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将直线运动刹住的偏心冲量是引起向前转动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跳远是通过助跑、单脚起跳、腾空、落地等四个动作过程来实现的,从动作结构来看,可以把人体的腾空阶段视为进入封闭系统,因为这时的身体不再受任何外力作用(空气阻力除外),所以起跳腾空后人体重心轨迹抛物线的形式也就不再改变。从而我们可以确定:跳远运动时的前旋力产生于起跳动作。
  下面我们把起跳动作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第一阶段:踏段(从放起跳脚到身体重心与地面垂直阶段)。由跳远的目的性决定:运动员的助跑在抵达起跳板前要接近本人的最高速度。例如:原世界纪录保持者比蒙达到了10。7米/秒。运动员在保持高速度的起跳中,支撑脚与踏板的瞬间吻合,意味着支撑脚的即时速度几乎为零,而这时在水平冲力作用下人体总重心则接近惯性运动状态。如图一,更进一步分析:人体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 的前伸放脚对已获得的助跑速度起阻力作用( 助跑速度越快,阻力作用值越大,因为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所需要的制动力越大),而且阻力作用时间长于助跑时腿的支撑时间,因此人体的向前运动速度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如图二。如上体离支点远,受阻力小(在同一动作时相内与下肢相比),对速度的影响小,所以上体的向前运动速度较接近于原来的运动速度;下肢离支点近,受阻力大(在同一动作时相内与上肢相比),对速度影响也大,而且是越接近支点影响越大,因此整个人体的向前运动速度是从上到下逐渐慢,接近支撑脚时的向前运动速度几乎为零,从而也就产生了人体围绕支撑脚的向前的旋转运动,这与我们跑步时不小心被石头拌倒是一个道理。
  第二阶段:跳段(从身体重心与地面垂直到起跳脚蹬离地面)。跳远是要获得尽可能的远度,所以要有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起飞角度。根据牛顿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析得出:跳段是起跳全过程的重要阶段,起跳腿用力蹬伸的力量、速度、方向直接影响着腾起初速度,但是在起跳腿的蹬伸过程中,蹬伸垂直分力始终处于身体重心之后,这一偏心推力导致产生围绕重心的顺时针的向前转动。如图三(从运动员的侧面观看)。
  二、前旋力的消除
  目前,在国际国内普遍认为:消除腾空时前旋力的最佳方法是采用“空中走步”的姿势。但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高中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都很差,不能很好的运用“空中走步”姿势来消除前旋力,故而我在这里提出:消除前旋力的根本途径应该是做好起跳动作。因为前旋力产生于起跳,合理的起跳动作可以使前旋力的产生降低到最小范围。
  什么是合理的起跳动作,取决于动作的目的性。例如:踏板前空翻和急行跳远动作。如图四、五,我们对这两个动作的起跳过程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前者的目的是在起跳后使人体完成前空翻动作;而后者的目的则是在起跳后力求获得较远的飞行距离,所以尽管这两个动作都是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但在完成动作时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尤其是起跳过程,它对这两个动作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前者需要人在起跳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前旋力,并在起跳腾空后要低头,含胸,收腹,提臀,使整个动作时相中髋关节的向前运动速度较慢,而主要是向上运动;后者则要求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充分蹬直,摆动腿要大幅度的向前上方摆动,两臂协调配合,维护平衡,并做出锁肩制动动作,上体、头保持正直,从而尽量避免前旋力的产生。
  通过比较以上两个动作及分析两个动作的不同要求,我们确定这样一个问题:起跳时,髋关节的运动速度对前旋力的产生及制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完成两个动作时突出的差别是髋关节的运动速度不同。进而得出:消除跳远腾空时前旋力产生的重要一环是要加快起跳时髋关节的向前运动速度。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而且汽车是在保持稳定的速度向前运动时,我们不扶任何固定物也可以站稳,如一旦车减速或刹车时,我们的身体马上会向前倾倒,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惯性作用的结果。为了不使身体向前倾倒,我们往往是向前急跑几步或手扶固定物。根据这个实例,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假如我们把人体丛骨盆部位齐平切开,形成一个平滑的摩擦力很小的平面,如图六,助跑时,上下肢可连在一起,但当起跳脚踏板的瞬间,上肢便脱离下肢,保持惯性运动状态(平行移动状态),下肢则以起跳脚为支点向前移动,这时,如果髋部位(下肢的上端)的移动速度适应于上体平移时的速度,则将形成髋与上体“平动”共同向前移动的局面,(这里可视为人体在汽车上遇到减速和刹车时,为了防止身体向前倾倒而快速向前急跑时的动作目的)。从解决前旋力的角度来看,这便是跳远最理想的起跳动作。现在,有许多优秀运动员已接近了这种理想的起跳动作,他们在起跳时摆动腿大幅度向前上方摆动,充分送髋,如图七,由于髋关节积极地向前移动,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了前旋力的产生。但是有些运动的摆动腿向前摆动幅度却很小,只是单纯的提膝抬腿,没有送髋动作。如图八, 这样髋关节落后于上肢,使身体呈现较大前倾,故必然产生前旋运动,因此重视跳远运动员的髋关节训练使之能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及控制上体自然活动的能力,这是很必要的。   在运动训练中,为了有效克服前旋力,我采用了这样几种身体及专项训练措施:
  第一种:提高髋关节的灵敏柔韧性。
  方法1:手扶支撑物(肋木等)进行各方向(前后左右)的摆腿与踢腿练习,小腿负重与不负重相结合。每方向8~10次做4~5组。
  方法2:两腿左右分开至可控转体的最大距离,进行转髋练习,可做10~15次4~5组。
  第二种:强调接近起跳时的蹬地送髋动作:
  方法1:仰卧垫上,起跳腿微屈放在垫上,摆动腿做向上的顶送练习(摆动小腿负重沙袋与不负重相结合),每组10—15次做4—5组。
  方法2:肩负杠铃弓步后蹬练习,强调蹬地送髋动作。
  方法3:肩负杠铃做上步起跳动作,强调蹬地立腰送髋动作。
  第三种:专项练习:
  方法1:短、中程助跑起跳腾空步练习,落地时可采用摆动腿在前,起跳腿在后的大弓步落发,但沙坑要松软,防止受伤。
  方法2:连续助跑起跳腾空步:练习,可在跑道上练习。
  由于以上几种方法在训练中反复多次出现,提高了运动员髋关节的灵敏及柔韧性以及灵活能力,从而在运动成绩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我校跳远组几名队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跳远腾空技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运动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例如郭跃、张硕、张鹏同学,校运会跳远成绩分别为5.8米和5.5米,经过半年多至一年的系统训练,成绩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中专运动会上,都突破了6米大关,跳出了6.18和6.12米的好成绩,取得了跳远第一、四名。彭永晴同学的三级跳远也由原来的9.5米提高到10.6米,取得了第二名。但是只注意起跳时髋关节的向前移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助跑过程中,使上体逐渐抬起,接近起跳时上体基本达到垂直状态,同时在起跳脚触板的一刹那,还要迅速屈膝、屈髋(在不影响动作的情况下)进行缓冲,两臂协调地配合摆动,并在腾空阶段中有锁肩制动过程,这样才能配合髋关节的快速移动,保持上体正直,有效的克服前旋力的产生,使人体较平稳的进入腾空阶段,并为合理的落地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论
  在本文运用力学等知识,论述了在急行跳远腾空时前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①产生于起跳动作的踏段,这时的起跳腿前伸放脚对人体所获得的水平速度有阻力作用,而且阻力作用时间长于助跑时腿的支持时间,至使人体各部位的即时速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上肢快于下肢,造成人体前旋。②产生于起跳动作的跳段,为了使人体进入腾空,要进行有力的踏跳,而起跳腿用力蹬伸的垂直分力始终处在身体重心之后,这一偏心推力也使人体产生了前旋;故而得出合理的起跳动作是消除前旋力产生的根本途径。而加速髋关节的向前运动速度(在起跳过程中)是消除前旋力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下才能使起跳更合理,才能使人体较平稳的进入腾空阶段,为合理的完成空中动作、积极地落地缓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物力学》.全国高师体育系教材编写组
  [2]《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委员会审定
  [3]《怎样搞好跳远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佳悦.《试析挺身式跳远腾空后身体前旋的控制技术》.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第01期
  [5][体育教育]挺身式跳远腾空身体前旋控制技术浅析.泰博文档网

推荐访问:跳远 腾空 控制 前旋力